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后,冷战期间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坦克技术获得了显著的进步。在这短短五十年间,战后的现代化坦克已经历了三代更迭。但随着冷战的落幕,各国坦克技术的发展步伐明显放缓。可以说,当今主战坦克的基础技术与冷战后期相比,差距并不显著,甚至已有约三十年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跨代坦克产品。
然而,中国坦克工业始终保持着对世界一流技术的追求。近日,一款疑似国产第四代坦克的“未来坦克方案设想”曝光,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理念发展。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这款国产新型坦克的设计概念与冷战时期的瑞典UEDS-XX20坦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采用了少见的铰接式技术路线。
当年瑞典人探索铰接式坦克时,旨在通过这一设计提升坦克的地形通过能力,特别是在高低差较大的地带和宽度较大的反坦克壕沟中表现出色。此外,设置前后两个车体也是为了将车内弹药与乘员分离,提高安全性。而国产“未来坦克方案设想”虽然也采用了铰接式布局,但思路有所不同,融入了模块化概念。
在“未来坦克方案设想”中,前车体被设计为“攻坚火力单元”,类似于一辆能够独立作战的坦克;后车体则集成了无人机/巡飞弹发射装置,并具备搭载弹药、燃料、步兵和无人战车的能力。这种组合式坦克形成了一个多用途的路战系统,其作战效能和价值远超当前功能单一的坦克。
从设计方案来看,“未来坦克方案设想”似乎与冷战结束时期美国推出的FCS2000作战系统以及AGS装甲火炮系统等项目的概念有着相似之处。虽然其在外观上与瑞典人的铰接式布局相近,但在战场定位和运用思路上显然更加先进。
当前,各军事强国都在寻求为坦克安装无人炮塔,以减小炮塔体积和被弹面积,从而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然而,炮塔尺寸过小会导致内部容积有限,难以安装大量观瞄辅助设备,形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在“未来坦克方案设想”中,设计人员巧妙地拆分了坦克的观瞄设备,一部分安装在前车体的无人炮塔上,另一部分则分散到后车体搭载的无人机和无人战车上。这种设计赋予坦克更强的态势感知能力,相比西方国家在第四代坦克方案中通过减少携弹量来安装观瞄设备的做法,中国的解决方案显得更为灵活。
此外,这种前后车体的模块设计还可能受到了“忠诚僚机”概念的启发,体现了自动化和智能作战设计的考虑。从其他技术细节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新颖之处,比如“电发射”可能意味着主炮采用了电磁轨道炮或电热化学炮技术;“算力单元”则暗示坦克内部可能搭载了AI辅助式计算机系统。考虑到国内在电磁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由英国率先提出的电磁装甲可能在“未来坦克方案设想”中得以实现。当然,这种新颖且略显激进的设计概念能否最终成真,还需时间的验证,让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