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亏损百亿?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先抛个数据:2022年,某家国内知名新能源车企亏损超百亿元!百亿啊,兄弟们!正常情况下,听到这种数字,谁能不咂舌?造车这事儿再费钱,也不至于赔成这样吧。关键是,这家车企的销量还挺能打——全年交付超15万辆,稳稳坐在国内新能源车企前几名的位置。销量有了,品牌也不算小透明,怎么还亏得这么离谱?
再看同行,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另一家新能源巨头,去年亏了超90亿,不仅没赚钱,账上现金流还让人直冒冷汗。更夸张的是,有些新势力车企一年只卖几万台,也能亏得比销量更“耀眼”,一边融资一边烧钱。这到底是行业风向有问题,还是新能源车企都在搞“赔本赚吆喝”的游戏?我们得好好拆一拆这事儿了。
先冷静,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把财报里的数字过一遍,看看这百亿亏损到底亏在哪儿。新能源车企的收入来源其实挺单一的。卖车占大头,剩下的零零碎碎可能还包括能源服务、碳积分交易、甚至软件订阅,但这些加起来很难撑起基本盘。拿之前提到的那家亏损百亿的车企来说,收入确实在涨。2022年营收翻了一倍多,已超过300亿元。听起来不错吧?但毛利率(就是车卖出去扣掉制造成本后的利润率)才个位数。意思就是,车卖得再多,净赚的那点钱还赶不上研发、推广和管理的开销。
至于那些“烧钱”的地方,拆开看,尤其扎眼的有两个:一个是研发,一个是销售费用。研发基本不解释了,新能源车企没技术哪行?光电池、电控的升级就已经让人头大,再加上智能驾驶、座舱交互这些“内卷”项目,哪家车企敢停下来?就拿宁德时代的电池说事儿,新势力车企基本都用它家的电池,但电池这块的成本占到整车成本的近50%。换句话说,车还没出厂,一半的钱就砸在了动力系统上。
再来看销售费用,新能源车企花钱讲究“舍得”。前几年,为了抢市场地位,烧了不少钱搞直营店、用户服务体系,甚至新车发布会也要整得像苹果发布会一样高调。这些投入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回报,但品牌要打出去,用户要留住,都得靠它们撑场面。销售费用一高,车卖得越多,账面亏得越狠。
有人会问,这是不是新能源车企独有的问题?传统车企不至于这么离谱吧?传统车企确实更稳当,但那是因为它们的路径不一样。以国内某头部车企为例,新能源车只是它们业务的一部分,占比有限,亏也亏不到哪儿去。传统车企的研发进度慢,补贴政策吃得透,车型规划保守,导致它们在新能源领域“砸钱”的意愿没那么强。而且传统车企的燃油车业务还能赚钱“补贴家用”,这点是新势力们羡慕不来的。
再拉外资品牌出来对比。特斯拉的日子看似风光,但早些年它也亏过好多年。它的转折点是在规模化之后,毛利率起来了,才能支撑起后来那连年盈利的好戏。和特斯拉一样,新势力车企其实也在追求“规模化效应”。只不过,它们还没到那个阶段,成本摊不开,毛利率上不来,亏损就显得特别刺眼。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亏损,而是怎么亏、为啥亏。有人说这些企业“乱花钱”,其实也不全对。新能源车企的每一笔大开销,背后都能找到合理解释。研发烧钱,是为了技术领先;市场推广费高,是为了抢占用户心智;扩产、建厂这些看着不划算,但未来几年的产能储备全靠现在的投入。这些动作本质上都是战略性亏损,是为了跑在行业前面。就像某家巨头创始人说的:“今天的亏损,是为了明天赚回来。”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亏损背后也有风险。战略性亏损,说白了,就是赌未来市场够大、用户基数够多,能把前期投入赚回来的那一天一定会到。但如果押错了方向,或者竞争对手太强,市场蛋糕没想象中那么多,那这些投入可能就变成了无底洞。
怎么判断这种亏损是“有章法”还是“无底洞”?其实不用盯着亏损金额本身,而要看企业做了什么。比如,研发费用是不是集中在核心技术上,市场推广是不是有效提升了品牌声量,资金链有没有断裂风险。再具体点,如果一家企业在亏损的同时还能保持交付量的高速增长、用户口碑的持续提升,那多半是有章法的。反之,如果亏得又多又没有结果,那就危险了。
总结一下:新能源车企亏损,看着吓人,但其实它背后的逻辑不复杂。行业还年轻,玩家多,竞争激烈,亏钱是难免的。但亏钱不是目的,关键看亏出来的结果——技术有没有提升,用户认可度有没有提高,品牌有没有站稳脚跟。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解答得通透,那短期的亏损,其实没那么可怕。要紧盯的,是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走通了,那些看起来“吓人”的数字,也就不再吓人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