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骏“弃大疆投华为”背后:15万SUV的野心与焦虑

“10万块的宝骏装上华为激光雷达,你会买单吗?” 这个看似荒诞的命题,正在成为现实。当主打“性价比”的宝骏突然押注华为ADS高阶智驾,甚至将售价拉升至品牌史上最高的25万元,这场合作背后,是宝骏的孤注一掷,更是华为智驾下沉市场的关键一役。

从卓驭到华为:宝骏的“换芯”逻辑

宝骏并非首次尝试智能驾驶。此前其主力车型搭载的卓驭(原大疆车载)方案,以低成本、高性价比著称,但功能仅限基础L2级辅助驾驶。而华为ADS则截然不同:激光雷达+高精地图+AI算法的组合,能实现城区NC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等高阶功能,技术代差至少两年。

换芯的核心动因有三

  1. 品牌溢价困局:宝骏2024年销量暴跌至4.4万辆,主因是“廉价车”标签难撕。华为智驾的科技光环,是其冲击15万+市场的唯一筹码。

  2. 技术断层危机:比亚迪海豚等竞品以7万级价格标配L2,卓驭方案已无优势,华为ADS成为“降维打击”的武器。

  3. 华为的让利诱惑:知情人士透露,华为此次合作采取“硬件补贴”策略,激光雷达成本压缩至万元内,宝骏得以用25万顶配价覆盖智驾成本。

华为ADS的“下沉阳谋”

这场合作更是华为的战略试探。此前华为ADS主要落地30万+车型(如问界M9),但200万的年装机目标迫使它向平价市场渗透。宝骏15万-25万的定价区间,正是华为验证“技术下沉能否带动销量”的试验田。

对比两大方案

  • 卓驭: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依赖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极限场景识别率不足;

  • 华为ADS: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恶劣天气下仍能保持厘米级定位,城区复杂路况通过率超95%。

但风险同样明显:若宝骏新车因成本控制缩减传感器数量(网传仅1颗激光雷达),实际性能可能打折,反而损害华为技术口碑。

生死赌局:宝骏的最后一搏

宝骏的焦虑,折射出二线车企的集体困境。当比亚迪、吉利等巨头用“油电同价”横扫市场,缺乏核心技术的品牌唯有借外力突围。华为ADS是宝骏的“续命丹”,却也可能是“毒药”:

  • 成功路径:复制问界模式,用华为智驾重塑品牌价值,甚至带动燃油车线涨价;

  • 失败代价:若消费者不认可“高价宝骏”,库存积压将直接拖垮现金流。

行业分析师陈岩指出:“这场合作本质是互相利用——华为要数据,宝骏要招牌。但市场从不同情弱者,15万级SUV战场已有深蓝S7、零跑C11等强敌,宝骏必须证明自己不只是‘换壳五菱’。”

智能驾驶平权时代:谁在裸泳?

当激光雷达从百万豪车下探至15万车型,一个更残酷的真相浮出水面:智能驾驶的“军备竞赛”中,没有技术的车企终将沦为方案整合商。宝骏的挣扎给所有二线品牌敲响警钟——要么像比亚迪自研刀片电池那样掌握核心科技,要么像赛力斯彻底绑定华为,中间派只会被两头挤压。

此刻的宝骏,像极了赌桌上押注最后筹码的赌徒。而华为ADS,既是它的救命稻草,也可能是加速行业洗牌的催化剂。唯一确定的是:当25万的宝骏和30万的问界停在同一个红绿灯前,消费者的选择,将写下最真实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