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掌门人最近那句“车是开的,不是盯的”,着实像往平静湖面扔了块大石头,激起不小涟漪。
眼下,各路车企都恨不得把车舱搞成“移动影院”,法拉利这番话,听着就有点“不合时宜”。
这事儿,细琢磨起来,颇有玩味。
一方面,咱老百姓确实对“科技含量”这码事儿挺买账,觉得屏幕尺寸论英雄,功能越多越显档次。
另一方面,好像也有些声音,嘀咕着现在的车内屏幕,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了。
法拉利大佬的盘算其实也直白得很:咱家是做跑车的,跑车嘛,精髓就在于那股子人车合一的劲儿。
屏幕呼啦啦一堆,眼花缭乱的,还怎么专注驾驶?
这话听着,好像没毛病。
但关键是,现如今车企都扎堆搞智能化、卷大屏,法拉利这路数,会不会显得有点“曲高和寡”?
不妨先捋一捋,为啥现在车企都热衷于往车里“填鸭式”塞屏幕。
说到底,还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
现在后浪们选车,除了性能,还得掂量掂量“科技配置”。
大屏、触控、声控,这些都是妥妥的“吸睛利器”。
而且,屏幕越多,车企能“塞”进的功能也就越多,导航、娱乐、车身设定,恨不得“一网打尽”。
然而,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不少车企为了营造“未来感”,把一些常用的实体按键都给“一刀切”了,一股脑集成到触控屏里。
结果呢?
操作起来反而“事倍功半”,开车的时候想微调一下空调,还得在屏幕上“指指点点”好几下,这安全系数,怕是要打个折扣。
大众ID家族就曾因此被“口诛笔伐”,功能菜单层级之深,简直让人“望而却步”。
特斯拉也曾因触控雨刷响应滞后的问题,实施过召回。
瑞典那边还有媒体专门做了个对比测试,结果显示,实体按键的操作效率,远胜于触控屏。
这背后,其实还暗藏着一条利益链。
法拉利CEO自己也心照不宣地指出,装太多屏幕,真正受益的是供应商。
你想啊,屏幕需求量越大,供应商的订单也就越多,利润自然水涨船高。
至于这些功能是否真的实用,是否真的能优化驾驶体验,恐怕就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了。
要知道,一块车载大屏的物料成本,其实并不算高,有些甚至低于50刀。
但是,它集成的功能越繁复,系统架构就越臃肿,后期维护成本也就越高。
消费者购车时,或许会被这些花哨的功能所吸引,但日后维修保养时,可能就要付出更高的溢价。
因此,法拉利CEO的这番话,也算是给咱们提了个醒:在追逐“黑科技”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回归汽车的本源?
汽车的核心价值,究竟是驾驶乐趣,还是视听娱乐?
当然,这绝非全盘否定汽车的智能化,或者反对装载屏幕。
关键在于,这个“度”要如何拿捏。
屏幕的功能,应该是服务于驾驶场景,而不是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
事实上,不单单是法拉利,宝马、现代等车企的高管,也曾对“大屏的实用性”提出过质疑。
他们认为,汽车的智能化,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屏幕的尺寸和数量上,更应该体现在驾驶辅助系统、安全保障等方面。
法拉利甚至旗帜鲜明地表示,对自动驾驶技术“敬而远之”,这更是将“驾驶本位”的理念推向了极致。
这与当下主流车企竞相追逐智能驾驶与娱乐生态融合的浪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如此看来,法拉利的选择,实则也是一种对行业风向的反思。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汽车与“智能终端”画等号时,是否忽略了汽车最根本的属性?
说白了,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它还象征着一种生活格调,一种对自由和速度的向往。
如果过度沉迷于“科技感”,反而冲淡了这种感觉,那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所以,法拉利CEO的这番言论,与其说是在批判“技术堆砌”,倒不如说是在告诫我们,在拥抱智能化的征程中,切莫忘了汽车的初心。
毕竟,车是用来驰骋的,而不是用来追剧的。
回到最初的疑问,法拉利这般“逆势而行”,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孤芳自赏?
这恐怕很难盖棺定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考量汽车的价值和内涵。
或许,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会有更多像法拉利这样的品牌,重拾驾驶的真谛,为消费者带来更纯粹的驾驶体验。
而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