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圈子里,有个名字像炸雷一样响起来——“六代机”、“歼-36”,据说去年12月就在成飞悄没声息地飞了。你听听这名头,带点神秘,带点野心,一下子就把人耳朵抓住了。
这事儿要是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感觉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变化的味道,尤其是对大洋那边那位空中霸主来说,估计得重新掂量掂量自己的位置了。
这架“歼-36”,最邪乎的地方在哪儿?就一个字——“高”!据说它装了三台航空发动机,这设计本身就透着不寻常。干嘛要三台?就是要往天上窜!理论上,它能飞到现役战斗机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说什么两万米起步,甚至有小道消息说,去年8月在青海高原那会儿,它直接从海拔四千米的基地起飞,一下子就冲到了两万五千米高空,速度还飙到了三马赫!这听着都有点科幻的意思。
你再看看美国的现役主力,像F-22,实用升限也就是一万九千米左右,F-35更低点,一万八千米。这中间差的几千米,在地上看没啥,到了天上,那就是战术上的天壤之别了。
理解这个“高空优势”,得先弄明白飞机在高空咋打仗。我们平时说的“高空空战”,也就一万米到一万三千米。再往上,空气越来越稀薄,飞机靠机翼跟空气较劲儿来实现机动的那一套,效率就急剧下降。
这就好比你在水里游得挺欢,突然把你扔到黏糊糊的泥巴里,想灵活转身、做动作,难上加难,机动性会大打折扣。所以传统战机过了这个高度,继续爬升反而不划算。
但反过来,高空空气阻力小了,这对空空导弹可是天大的好事儿!导弹像甩掉了身上的秤砣,能用更少的能量飞更远,射程噌噌地往上涨。
“歼-36”凭借它这股子“高”劲儿,恰恰能把这两点化为对自己有利的态势。尤其现在空战越来越强调“超视距打击”,比的是谁先看见、谁先打,而不是谁转弯快、谁咬尾巴厉害,对近距离格斗机动性的极致追求,已经不是唯一的核心了。
所以你看,“歼-36”的设计,骨子里就奔着超视距作战去的,要玩儿就玩儿最远的。据说它机体比较大,能塞进更大口径的雷达和更全套的空战设备。
有消息称,它装备的新型雷达探测距离远超F-22那个AN/APG-77雷达(也就200公里),甚至有人神乎其神地说是什么“量子雷达”,能看到1500公里外的目标,这听着都有点玄乎,但至少说明大家对其超远感知能力的期待。
就说去年6月东海那次事儿吧,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据报道说“歼-36”跟改进型的“歼-20S”配合,在两万五千米高空以三马赫速度贴近,把美国人的RC-135侦察机给撵走了。这要是真,那态势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速度,确实吓人。
此外,据说“歼-36”的红外信号特征也处理得非常好,比F-22低二十倍,想在茫茫高空发现它、锁定它,那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隐蔽性大大增强。
更厉害的是它还能带“忠诚僚机”系统,就是那种隐身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可以作为远程空空导弹的“移动发射平台”,伴随“歼-36”作战。
“歼-36”本身隐身性就好,再加上无人机能代为执行部分攻击任务,分散敌方注意力,使得敌方更难发现和反制“歼-36”本体。
据说,“歼-36”的内置弹舱容量也很大方,可携带多达八枚射程远达四百公里的霹雳-17导弹。这火力输出密度和范围,可不是闹着玩的。
甚至有消息说,去年3月南海那次秘密演习中,据报“歼-36”在两万五千米高空发射导弹,成功击落了四百公里外模拟F-35的靶机。注意,是模拟F-35,它的升限和导弹射程均处于下风,这就叫“降维打击”!
好,说了半天技术,我们得算算账本了。打仗这事儿,到最后拼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钱,是国力。你看美国,它自家部分工业搞了一圈调整,结果军工系统生产武器的成本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窜。
它那个“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NGAD),据说单机成本可能要高达三亿美元,这得差不多两架F-22的价钱了!F-35当年还能靠卖得多、盟友一起掏钱来摊薄成本,所以单价还能逐步降下来。
但这NGAD,这么贵,谁还买得起?美国自己因为它的定位也不会进行超大规模采购,订单量难以比肩F-35,成本就死活压不下来,压力巨大。
相比之下,“歼-36”的单机造价据称为八千万美元。这个数字,配合中国高效的产业链,具备大规模生产的潜力。据说,2024年四川就已经有新的“歼-36”生产线投产了,这产能一旦上来,成本还能进一步控制。
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去年7月就公开表示NGAD项目需要调整。随后的几个月里,这项目甚至传出要“冻结”的消息,内部都在琢磨,要不要干脆放弃原计划,转而开发一款“轻量版六代机”算了。
说白了,就是钱没到位。 资金问题是主要掣肘之一。 NGAD项目的部分预算据称被优先调配给B-21战略轰炸机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有消息说特朗普计划在2025年2月底宣布,未来五年内削减约百分之八的军费预算,总额近五百亿美元。这刀子要是真砍下来,本来就“难产”的NGAD项目,日子更不好过了。
再看看它那为了提升F-22高空作战能力而实施的“高空猎手”计划,耗资四十七亿美元,结果也就勉强把升限提到了两万米,项目负责人还因此受到国会质询,这钱花的,听着都肉疼。
这么看下来,美国这六代机项目,不仅进度上可能已落后了,还真有因为没钱而“黄掉”、“难产”的风险。就算最后折腾出来了,这天价成本,也可能使其在与“歼-36”的长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将来要是“歼-36”真如传言,在2025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公开亮相,秀一把两万五千米高空的作战模拟、五百公里射程的高超音速导弹,再来个八小时的长航时续航能力,那对全球空战格局的认知,绝对得刷新一遍。
当然,美国人底子厚着呢,这天上的竞赛,才刚刚进入白热化,后续如何应对,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