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车主心声:前脸设计争议背后的年轻消费者期待

宝马前脸那俩窟窿,搁现在这年头,真是越长越带劲儿了。

遥想当年,宝马在我这小屁孩儿心里,那就是金字招牌,成功人士的敲门砖。

车标一杵那儿,自带BGM。

当然,隔壁的奔驰奥迪也差不多,反正是“爷的车”的代名词。

我那凡尔赛姐夫,就属于那种“别人家孩子”的plus版,早早地就盘了一台宝马X5。

黢黑黢黑的,贼亮堂,前脸那对“窟窿”,那时候瞅着,那就是气场全开的信号,坐进去感觉自己也跟着镀了层金。

那时候我最大的白日梦,就是啥时候也能整个这么一辆拉风的座驾。

可眼下呢?

白日梦依旧是白日梦,只是这实现难度,好像上了不止一个台阶。

更让人脑壳疼的是,宝马那俩“窟窿”越整越大,大到…有点挑战审美底线了。

就拿第七代来说吧,那“窟窿”恨不得霸占整个门脸,有人说像注水猪鼻子,有人说像磕掉门牙的兔子,总之,风评两极分化。

这事儿就来了:汽车前脸,这玩意儿到底该长啥样才算对味儿?

说白了,对宝马“窟窿”的口诛笔伐,背后折射的是大家伙儿对汽车设计风向标的看法变了。

早些年,汽车是身价的象征,设计得要阔气、要稳当,最好扫一眼就能断定“这车贼贵”。

可现在,汽车充其量就是个代步工具,玩的就是个性、就是年轻化。

有人就爱老款宝马那股劲儿,觉得它线条倍儿顺溜、比例拿捏到位,是正儿八经的“温润如玉的公子”。

也有人就吃新款这套,觉得它天马行空,整出了未来战士的味道。

这就像下馆子,有人认准老字号,觉得那是老味道,有人就奔着网红店去,图个新鲜。

车厂那帮人精,门儿清得很。

他们一方面要护住自家品牌的金字招牌,另一方面又要捣鼓出新花样,哄着那些“后浪”开心。

这就好比在悬崖边走钢丝,稍不留神,就得扑街。

宝马车主心声:前脸设计争议背后的年轻消费者期待-有驾

宝马那“窟窿”放肆长大,估计也是这“求变”路上的产物。

但关键是,这种“求变”真能讨所有人的欢心吗?

从市场反馈来看,好像有点悬。

一方面,宝马的销量依旧坚挺,说明还是有不少人对这“大鼻孔”设计喜闻乐见。

另一方面,网上那吐槽声,也没消停过,甚至有人开涮说,宝马的设计师是不是跟鼻子有梁子。

说到这,想起之前瞅过的一份报告:咱们这儿汽车消费者的平均年龄,那是肉眼可见地往下掉。

90后、00后逐渐上位,成了购车主力军,他们的审美情趣,直接左右着汽车的设计走向。

换句话说,车厂得竖起耳朵听听年轻人的心声,摸清他们喜欢啥、嫌弃啥。

但同时,也不能把老顾客晾一边,毕竟,他们才是品牌最死忠的铁粉。

归根结底,汽车前脸这玩意儿,可不单单是美学层面的事儿,更是一门生意经。

它牵扯到品牌定位、市场策略、用户需求等等。

车厂得在这些要素之间玩转平衡木,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宝马、奔驰、奥迪,这三家各有各的调性,宝马玩运动,奔驰讲排场,奥迪走行政路线。

但甭管哪家,都面临着同样的考题:如何在守住经典的同时,不断出新,满足不同用户的胃口?

这或许才是车厂们需要死磕的课题。

我还是挺中意宝马的,就算它的“窟窿”越来越大,我依旧觉得它挺飒的。

兴许,这就是品牌信仰吧。

就像我小时候那白日梦一样,即使长大后发现实现起来难如登天,我还是会铆足了劲儿去追。

只不过,现在我的白日梦,不仅仅是搞一辆宝马,而是搞一种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而这,或许才是汽车的终极奥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