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车企的财报一公开,网上炸了。这些企业赚不到钱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没想到会亏得这么狠。有人算了一下,2023年某家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全年净亏损超过200亿人民币。听到这数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新能源车是不是完蛋了?这么烧钱,靠补贴也救不活啊。”甚至还有股民直接嘲讽:“这公司就是割韭菜专业户,亏成这样居然还在扩张,还搞降价,脑子进水了吧?”
这话听着有点过,但换个角度想,200亿亏损确实有点夸张。一家车企一年亏掉一座小城市的GDP,这正常吗?这事儿得好好捋一捋。
先别急着骂,还是从数字看起。200亿的亏损吓人是真吓人,但我们得拆开看是怎么亏的。先是营收,这家公司全年收入超过1200亿人民币,算下来单车均价接近30万。销量也不错,全球卖了40多万辆。在销量和营收上,它其实站住了脚,至少消费者是买账的。那问题在哪儿?从财报来看,毛利率不到3%。换句话说,这家车企卖一辆车能赚的钱,可能还不够吃一顿火锅。在毛利率上,它比传统车企低不少,更比不上豪华品牌那些动辄20%、30%毛利的天花板选手。
毛利已经够难看了,接下来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更是重锤。销售费用一年花了100多亿,主要用在渠道铺设、广告营销、售后服务上。研发这边也没省,一年花了150多亿。一对比就很明显了——赚的钱基本上都花在了这两个地方,而且还不够花。所以最后一算,净亏损200亿,甚至不算离谱。
这时候大家可能要问了,别的车企是怎么做的?传统车企、新势力、还有那些外资巨头,是不是也在这么亏?我们先来看看传统车企,比如大众、丰田。传统车企的打法比较稳,毛利率一般能做到10%-15%,研发上的投入也有,但节奏更平稳。毕竟传统车企的技术迭代没那么激进,很多车型的研发成本早就摊销完了。而且它们的销售网络早就铺开了,不需要再搞大规模扩张。所以传统车企的日子虽不能说躺着赚钱,但至少经营上算是健康的。
新势力车企呢?像国内另外几家造车新势力,也都在亏,但幅度没这么夸张。比如另一家头部车企,2023年亏了不到50亿,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都比这家低不少。而国外的特斯拉,虽然之前也亏了很多年,但最近几年是盈利的。不过特斯拉的打法和国内车企不太一样,它靠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把毛利率拉到了20%以上,这种能力国内车企暂时学不了。
那问题来了,这家公司为什么会亏得这么狠?是乱花钱,还是有意为之?我们再回头看它的开销,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占了最大的头。先说销售费用,这部分钱大头是渠道铺设和售后建设。作为一家新能源车企,它的直营店模式和传统4S店不一样,成本更高。而且新能源车的售后体系也还在搭建中,投入更大。这部分开销看着肉疼,但其实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未来一旦形成规模效应,成本会下降。
再说研发费用,这部分钱花得更“有野心”。从公开数据来看,这家车企正在开发自己的电池技术,还搞芯片研发,甚至还在探索自动驾驶。这种“搞大新闻”的研发模式,自然比普通车型开发要贵得多。而且新能源车的迭代速度快,技术更新是必需品。换句话说,这家公司是在用亏损换未来的技术储备。
那它的亏损到底是战略性投资,还是“膨胀了不管不顾”?我们可以结合整体行业来看。其实新能源车企普遍都在经历“烧钱换市场”的阶段。传统车企那种靠老产品慢慢吃利润的模式,在新能源领域行不通。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新技术期待高,任何一家车企想要活下来,都得拼命花钱。只是这家公司的扩张速度更快、投入更狠,所以亏得也更猛。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它真的能靠这种模式活下来吗?是不是在赌?确实,这种打法风险很高。如果市场份额抢不到,或者核心技术没搞出来,那前期的巨额投入就是打水漂。但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这家公司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还算稳固,销量也有增长。更重要的是,它的亏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章法”的,铺渠道、搞研发,这些都是为了未来的发展。
总结一下,这家车企的亏损数据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其实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新能源车企的生存法则,就是先亏后赚,先抢市场,再靠技术和规模效应拉利润。未来几年,它能不能从“战略性亏损”走向盈利,关键看它的技术落地和市场扩张能否成功。对于我们这些围观者来说,别被表面数字吓到,更不用急着下结论。关键是看它下一步怎么走,会不会像特斯拉那样,从亏损王翻身为盈利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