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大家走在街上可能会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路上跑的韩国车,尤其是新车,好像变少了。
这可不是错觉。
想当年,现代和起亚在中国汽车市场那可是响当当的角色,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时候,差不多每卖出四辆车就有一辆是他们的,这个数字在2016年达到了惊人的23%。
可是风水轮流转,到了去年,这个数字已经掉到了3%。
这种过山车式的变化,让很多人都觉得,韩系车是不是在中国市场快撑不下去了,准备收拾东西回家了?
如果真这么想,那可能就看走眼了。
实际上,现代起亚非但没有放弃,反而在中国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几乎是脱胎换骨式的战略调整,这背后的一系列操作,比单纯的降价促销要复杂和长远得多。
首先咱们得明白,韩系车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口锅不能全让他们自己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实在是发展得太快了。
当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国产品牌,不仅在价格上越来越有优势,在技术、设计、智能化方面也开始全面超越甚至引领潮流的时候,留给合资品牌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了。
现代起亚就正好被夹在了中间,往上看,有德系、日系这些老牌劲旅守着高端市场;往下看,有性价比超高的国产品牌贴身肉搏。
这种上下夹击的局面,让他们的定位变得非常尴尬,市场份额的下滑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面对这种困境,现代起亚没有选择躺平或者退出,而是喊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In China, For China”,翻译过来就是“在中国,为中国”。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它代表着一整套思路的彻底转变。
过去他们的做法是,在韩国研发一款全球车型,然后根据中国市场的情况做一些适应性修改,比如把悬挂调软一点,或者加长一点轴距,就拿到中国来卖了。
这说白了,还是把别人家的东西拿过来,稍微改改口味。
但现在,他们玩的是一套全新的打法。
现代汽车集团直接在中国成立了独立的研发中心,并且把新车开发的权力,完完全全地交给了中国的研发团队。
这意味着,从设计图的第一笔开始,就是由最了解中国消费者的中国工程师来主导的,他们要考虑的是中国人真正喜欢什么样的大屏幕、什么样的智能车机系统、什么样的乘坐空间。
更彻底的是,这种“中国化”已经深入到了骨髓里,也就是供应链层面。
他们不再固守原来的供应商体系,而是积极地和中国本土最优秀的企业合作。
比如说,在电动车最关键的电池部分,他们就和宁同德时代这样的行业巨头签订了合作协议。
这样做的好处是双重的,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国完善的产业链来控制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享受到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红利。
可以说,如今的现代起亚,虽然车头上还挂着现代和起亚的标志,但从研发理念到零部件供应,都在越来越深地融入中国本土。
其次,在产品战略上,他们也看得很清楚。
在传统的燃油车市场,想从一片红海里抢回地盘,难度非常大。
所以,他们把宝押在了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
但是,中国的电动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低价位的车型已经被国产品牌卷到了一个新高度。
现代起亚并没有选择硬碰硬地去拼价格,而是采取了一种差异化的策略。
比如,他们把集团旗下技术最顶尖、性能最强悍的高性能电动车“艾尼氪 5 N”引进了中国。
这款车的目标可能不是卖出多少台,它的作用更像是一个技术标杆,用来向市场证明:“别看我现在销量不好,但我的技术实力是世界顶级的。”这是一种提升品牌形象的聪明做法。
而在普通消费者更能接受的主流市场,他们推出了起亚EV5。
这款车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不仅是在中国生产,更是第一款基于现代集团先进的E-GMP纯电平台、并且率先在中国市场推出的全球车型。
这意味着,他们正在尝试一条“在中国,为全球”的新路子,把在中国市场验证成功的车型,再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去。
再有一招,也是很多人没想到的,就是把中国的工厂变成全球的出口基地。
过去为了追求市场份额,现代起亚在中国建了不少工厂,随着销量下滑,这些工厂的产能大量闲置,成了沉重的负担。
现在,他们果断地开始“瘦身”,把一些工厂卖掉,比如北京和重庆的工厂,然后集中资源,提高剩下工厂的生产效率。
那么,这些高效运转的工厂生产出来的车卖给谁呢?
答案是:卖到全世界。
起亚在2023年就通过大量出口中国制造的汽车,成功实现了在华业务的盈利。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现代汽车甚至把在中国生产的索纳塔轿车,返销回了韩国,用作当地的出租车。
这个操作传递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中国制造的汽车,在质量和成本上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甚至可以出口到韩国这样的汽车工业强国。
这不仅是企业的自救,更是对中国制造实力的一种肯定。
总的来看,现代起亚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深刻变革。
他们不再死盯着短期的销量数字,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比如起亚为2025年定下的8万辆国内销量目标,听起来有些保守,但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务实的态度,那就是先要稳住阵脚,通过提高工厂开工率和扩大出口来保证盈利,夯实基础。
他们正在通过彻底的本土化、聚焦电动化、以及把中国作为出口枢纽这几大战略,重新寻找自己在中国市场的立足点。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国品牌在中国卖车的故事了,它更像是一个全球汽车巨头,在中国汽车产业强势崛起的背景下,如何调整自身、深度融入,从而寻求新生的故事。
这个过程,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市场在全球汽车格局中日益重要和核心的地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