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现象把汽车圈搅得不轻。你看腾势N9的两个版本,价格直接拉开了6万块——尊荣版38.98万,旗舰版44.98万。两款车的定位明明差不多,都是插混1300,动力参数也没大改,但配置一对比,简直让人怀疑人生:副驾零重力座椅、26个帝瓦雷音响、17.3英寸后排屏幕、车载无人机、智能冰箱,甚至还有专属香氛系统。这配置堆得,像是把豪华游艇搬进了汽车里。问题来了——真的有那么多人愿意多花6万,就为了这些看起来“锦上添花”的东西?
更离谱的是,腾势最近的市场表现。这家二线豪华电动车品牌,今年居然敢冲40万以上的高端价格区间,并且销量还不算差。据公开数据透露,腾势今年9月交付量达到11341台,已经稳进了新能源豪华品牌前三。你再回头看看它的竞品,比亚迪汉唐系列加起来几乎是它的两倍,蔚来累计交付也还算坚挺,但其他牌子呢?理想ONE换代后价格涨了,蔚来的ET7虽然声势浩大,但单月销量也有点心虚。在这么卷的市场里,腾势居然能挑出一条路。当然,舆论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说腾势是抓住了高端市场的新机会;另一派觉得,这种堆配置、冲价格的打法,是个跑不远的冒险。到底哪一派说得对?先别急着站队,我们来好好捋捋。
先看销量。11341台,听起来不错,但你拆开看就没那么“燃”。腾势的主力车型N7是今年刚交付的,拉了一波市场热度,但单靠一两个月的销量能说明问题吗?毕竟,插混市场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理想L系、比亚迪唐DMI都是这个区间的强势产品,腾势能在月销量上打个漂亮仗,但后续压力不小。再说营收,腾势的车均单价比比亚迪要高,但能不能高到覆盖研发、渠道、服务的成本?尤其是在动辄“堆黑科技”的策略下,利润率可能没大家想得那么美好。
接着拆毛利。插混车型的成本结构很复杂,尤其是腾势这种注重豪华体验的品牌。比如帝瓦雷音响,26个喇叭的设计,研发成本和硬件成本都不是小数;再比如副驾零重力座椅,这种创新功能看着酷,但也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和工艺要求。这些配置的确能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但它们同时也吃掉了企业的毛利空间。再拉个同行对比,比亚迪的插混车型在规模效益上占优势,智能硬件和供应链的成本都能压得更低;蔚来虽然也在打豪华牌,但它更依赖服务体系,比如换电站的布局,而不是单纯靠堆配置。
那么,这些“炸裂配置”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不是企业在乱花钱?或者说,是战略性亏损还是真的活不下去?其实,腾势的打法有点“赌未来”的味道。它的核心思路不是卷销量,而是做品牌溢价。你看它旗舰版的配置,副驾零重力座椅、车载无人机、专属香氛,这些功能听起来很奢侈,但它们的真实目的不是简单地让车更好开,而是让车主觉得“这车能代表我的品位”。这种思路跟特斯拉早年的策略有点像——先用高端车型建立品牌认知,再逐步下探到更广的消费市场。长期来看,这种打法是有机会的,但短期内,尤其是在成本压力还没完全缓解时,会让财务报表看着有点“吓人”。
再说竞争对手。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都在尝试不同的高端路线。比如宝马和奔驰的插混车型,它们的高端定位更多依赖驾驶性能和品牌影响力;理想和蔚来的高端产品则偏向智能化和服务体系。腾势选择了“堆配置”的路线,有点像豪华品牌的打法,但它的品牌认知还没完全建立。说白了,消费者愿意多花6万买副驾零重力座椅,是因为觉得这车值这个价,但未来是否有更多人认同这个溢价,还得看市场表现。
最后回到那6万块的价差。这事看着吓人,像是腾势在用“黑科技”硬拉价格,但拆开看其实有章法。副驾零重力座椅、帝瓦雷音响、车载无人机,这些配置并不只是噱头,它们代表品牌对高端市场的理解。现在的汽车市场越来越卷,腾势选择了“用配置堆价值”的方式,目的是抢占市场空间,建立品牌认知。能不能跑得远,就看它后续的成本控制和产品策略了。所以,不要只盯着表面数字,关键是看它下一步怎么走。说到底,汽车行业的争议从来就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数字背后的逻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