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盘起来挺有嚼头的。
丰田在华,四月销量噌地一下涨了20.8%,连着仨月抬头,瞧着来劲。
可你再瞅瞅本田和日产,一个断崖式下跌40.8%,一个也跌了15.7%,更扎心的是,这俩难兄难弟,颓势已现,分别连跌了15个月和13个月。
仨都是倭国车界扛把子,在咱们这儿却表现出这般冰火两重天,着实耐人寻味。
寻常人或许会觉得,这不就是商战嘛,消费者用脚投票,优胜劣汰呗。
丰田更懂国人的心,产品力也在线,自然卖得俏;本田和日产跟不上跩步,被市场摒弃也是活该。
这话乍一听好像挺在理,但细抠抠,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先说说丰田。
它的这波涨势,很大程度上仰仗它在咱们这疙瘩深耕多年,攒下的金字招牌。
再者说了,丰田这两年也在死磕新能源,捣鼓出不少油电混合动力车型,恰好挠到了国人对节能减排的痒处。
但你也别忘了,丰田也卷入了价格战。
如今这车市,卷成麻花了都,不降价,谁鸟你?
再瞧瞧本田和日产。
这俩家销量跳水,个中缘由就比较繁复了。
一方面,自主品牌揭竿而起,鲸吞了不少市场份额。
比亚迪、吉利、长安,哪个不是狠?
它们的产品在设计感、配置表、智能化方面,都玩得风生水起,价格还更接地气。
另一方面,本田和日产在新能源赛道上,的确慢了半拍。
虽说也有电动车,但竞争力捉襟见肘,没能跟上咱们这儿的节奏。
当然啦,兴许有人会嘀咕,本田和日产是不是有点“橘生淮北则为枳”?
它们的设计调性、营销路数,是不是不太对国人的胃口?
这也不是没可能。
说到底,每个国家、每个地方的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一套偏好。
与坊间盛传的论调相悖,日系车企在华的折戟沉沙,绝非仅仅是“东西不行”这般片面。
这背后,实则是我国汽车产业结构性嬗变的一个缩影。
自主品牌强势抬头,新能源转型提速,市场竞争白热化,这些因素搅和在一起,让一些反应慢半拍的品牌,猝不及防地陷入了泥淖。
你琢磨琢磨,十年前,谁能料到自主品牌能有今时今日的江湖地位?
那时节,合资品牌才是顶流,谁家要是能开上一辆合资车,那可是倍儿有面儿。
可现在呢?
自主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扎稳了脚跟,还摩拳擦掌地要走向海外。
这番景象,简直是天翻地覆。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原因归结为“消费者喜新厌旧”时,是否忽略了我国汽车产业链的整体跃迁?
从零部件供给到技术攻坚,从生产制造到市场吆喝,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构筑起一套完整的生态闭环。
这种生态闭环的优势,是任何一个单打独斗的品牌都望尘莫及的。
从更深的层面去解读,这其实也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一个前奏。
中国正在蜕变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弄潮儿,引领着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航向。
这股浪潮,不仅席卷着国内市场,也将影响着全球版图。
所以,丰田、本田、日产的销量风向标,不仅仅是几家车企的盈亏账本,更是中国汽车产业腾飞,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裂变的生动写照。
绕回最初,为啥丰田能逆流而上,而本田和日产却一蹶不振?
或许,答案就在于它们对中国市场脉搏的把控能力。
丰田更早地嗅到了新能源的机遇,更积极地接纳了中国本土的创新。
而本田和日产,或许还需更快地校准方向,才能在咱们这儿重拾旧山河。
这就像一场耐力赛,起跑线上的领先并不担保终点的凯旋。
唯有那些能够随机应变,与时俱进的选手,才能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