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道朗格中国部门全员遭裁,补偿方案引网友热议!
失业君小编 | 文
网络 | 图
5月16日,通用汽车旗下的高端进口车平台——道朗格(The Durant Guild)中国区突然做出全员裁撤决定,约200名员工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被直接裁员。此次裁员事件不仅因其“小N+3”的补偿方案在舆论中引发广泛讨论,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战略瓶颈与结构性难题。
多家媒体形容此次裁员“毫无征兆”,补偿方案为“小N+3”。具体而言,员工每工作满一年,可获得相当于上海市2023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上限(即12307元×3,约3.7万元)的赔偿金,外加三个月的基本工资。以一名工作3年的员工为例,其总补偿金额可能超过20万元。尽管这一标准高于法定最低赔偿要求,但仍有部分声音质疑,认为这是通用汽车“战略收缩”的代价。
通用汽车官方回应称,此次裁员是出于“经济形势发生显著变化”而进行的业务重组举措,并着重指出,道朗格进口车销量在通用汽车在华总销量中的占比“不到千分之一”。这一说法既凸显了道朗格业务的边缘化处境,也揭示了通用汽车在华资源重新配置的战略考量。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销量惨淡与多重困境,决定了道朗格中国的命运——
❶市场表现:进口车“水土不服”
道朗格成立于2023年,以通用汽车创始人威廉·杜兰特命名,主打高端美系进口车型,包括太浩、育空、悍马纯电系列等,售价普遍在60万至数百万区间。然而,其销量堪称惨淡:2024年仅售出37台车,其中太浩20辆、育空16辆,其他车型几乎无人问津。作为对比,同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40%,消费者对本土化、智能化产品的偏好愈发显著,道朗格的“美式豪华”定位显然未能击中需求痛点。
❷关税与地缘政治的致命打击
地缘政治与关税政策进一步加剧了道朗格的困境。2024年Q1中国自美进口汽车暴跌66%,Q2因关税飙升,美国产汽车进口量几乎停滞。以雪佛兰太浩为例,其美国工厂生产的车型在华税后价高达119.23万元,远超国内定价64.8万元,价格倒挂直接扼杀了市场空间。尽管当前关税争端暂缓,但政策的不确定性迫使通用选择“断臂求生”。
❸战略定位:独立性与本土化的矛盾
道朗格作为通用在华独立运营部门,虽享有高度自主权,却未能实现本土化适配。其产品线完全依赖进口,未针对中国市场进行电动化或智能化改造,与通用在华合资品牌上汽通用形成割裂。与此同时,2025年初拟设7家品牌中心、14家服务网点的品牌中心扩张计划,因销量低迷戛然而止,暴露出“重资产、轻运营”的战略失误。
道朗格的败退并非个例。近年来,诸如福特、Stellantis等跨国汽车企业纷纷缩减在华进口车业务规模,转而将重心放在本土化生产以及新能源领域的转型上。这一行业动向鲜明地凸显出两大关键挑战:在全球贸易摩擦趋于常态化的背景下,高度依赖进口的商业运营模式,其抗风险能力显得极为脆弱。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已然步入“深水区”,那些未能有效整合本土供应链、缺乏技术迭代能力的企业,注定将被市场淘汰。
总之,通用裁撤道朗格,本质是一场“止损”与“聚焦”并行的战略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重心或转向合资品牌与新能源赛道。然而,这一事件也为跨国车企敲响警钟:在“中国速度”与“全球战略”的平衡中,唯有深度融入本土生态,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道朗格的“33个月短命史”,或许正是传统巨头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
议
网友热议
@胖琦qiqiQ(IP豫):
N+3看着还行,但突然全员‘毕业’连缓冲期都没有,这就是外企的体面?说白了还是把中国团队当耗材,用完就扔!
@康斯坦德2001(IP渝):
一台车卖上百万,真当中国人还是人傻钱多?国产新能源30万就能买激光雷达+800V平台,谁还买油老虎?
@大冰哥Max(IP鲁):
独立运营了个寂寞!既不搞本土化研发,又不降价,活该被市场教做人。建议跨国车企高管集体重修《中国市场入门》。
@张凯森haiseng(IP沪):
特斯拉上海工厂一辆Model Y成本比美国低40%,通用还死磕进口,这波裁员不是战略调整,是智商税没交够!
@一念姑苏(IP粤):
悍马纯电在美国都没几个人买,居然敢原装进口到中国…通用这波操作堪称‘反向市场调研’典范。
@listenrain84(IPHK):
一年卖37台车,4S店销售比顾客都多,这部门能撑3年已经是奇迹。
最后一条,
这不裁员,就难怪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