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车轮绘繁华”,这话,映衬着当下这片喧嚣跃动的中华车市,似有几分道理。
犹记得髫龄之时,谁家若能添置一辆脚踏车,那可是街坊邻里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今呢?栉风沐雨的街衢,鳞次栉比的住宅区,尽是铁甲洪流。车型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这厢,刚撷取一则讯息,言及今年首季四个月,我邦汽车的产量与销量俱已突破千万辆级关隘,且新能源汽车的骎骎日上之势委实可观,占据新车总销量的四成有余。这组数字,仅是听闻便觉不可思议。
且容我等细细剖析,此事究竟源起何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昭示,公元二千零二十五年一月至四月,汽车产量达一千零一十七点五万辆,销量为一千零六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百分之十二点九与百分之十点八。尤为夺目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与销量分别攀升至四百四十二点九万辆与四百三十万辆,同比涨幅竟达百分之四十八点三与百分之四十六点二。
个中玄机何在?不外乎我邦汽车产业正以雷霆万钧之势蓬勃发展,尤以新能源汽车为甚,简直是策马扬鞭,一路绝尘。然而,这“策马扬鞭”的背后,当真是一帆风顺、毫无窒碍吗?
试想,汽车产量与销量水涨船高,对生态环境的挤压是否也更趋严峻?道路拥堵的窘境是否愈演愈烈?泊车位是否更显捉襟见肘?凡此种种,皆是横亘于我等眼前的切肤之痛。再者,新能源汽车虽具环保之名,然电池的回收难题,以及充电桩的铺设进度,亦是不容小觑的挑战。
再将视线投向那些尚未购车之人。斗室之价已是令人焦头烂额,此时若再添置一辆汽车,那生存压力之巨,可想而知。有人言,汽车乃生活必需品,然于芸芸众生而言,其仍不失为一种奢侈品。就拿敝人身边一位朋友来说,他每日摩顶放踵地挤地铁通勤,并非不愿购车,实乃囊中羞涩,力不从心。一旦购车,油费、停车费、维护费,桩桩件件都让他如芒在背。
此种境况,实则司空见惯。一方面,汽车产业如日中天,扶摇直上;另一方面,诸多升斗小民却因高企的用车成本而被拒之门外。这恰似一场竞逐,有人已然驾驶着豪华跑车一路领先,而有些人却仍在起跑线上苦苦挣扎。
依稀记得数年前,共享单车风靡华夏,一举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亦使诸多民众体验到了绿色出行的便捷。彼时,大街小巷皆是五彩缤纷的单车,何等热闹非凡。可如今呢?共享单车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日渐增多的私家车。
此番嬗变,是否也折射出我们社会的一种潜在趋势?人们愈发渴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承受着更沉重的经济负担。汽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表征,既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亦带来了诸多难以回避的困扰。
那么,我辈又当何去何从?难道只能作壁上观,眼睁睁地看着汽车产业一路狂飙突进,而罔顾普罗大众的切身感受吗?当然不能。
依我之见,一方面,官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俾使更多的民众得以享受到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另一方面,亦应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降低用车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使用得起新能源汽车。当然,亦须重视电池回收再利用,避免酿成新的环境污染。
而且,我等亦应革新观念,莫将汽车视为唯一的出行方式。多骑自行车,多步行,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保护环境,岂不两全其美?
归根结底,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终究要服务于人民。唯有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汽车带来的便利,方能真正实现“滚滚车轮绘繁华”的美好愿景。这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的责任,亦是我等每一个人的责任。
盖因,路是人走出来的,而未来的路,需要我们勠力同心,协力建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