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P2电机架构后,我们发现其纯电驱动和动能回收效率因需经变速箱而有所降低。因此,我们转向P3电机架构,其特点在于电机被置于变速箱之后,与输出轴结合,通过齿轮或链条传递动力。整个动力传输路径为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电机-减速器-车轮。在功能上,P3电机支持制动能量回收及纯电驱动。
由于P3电机架构需要独立的空间,后驱车更适合这种结构,因为它能提供更多空间。P3电机的优点在于:一是纯电驱动效率更高,因为它直接连接传动轴,减少了动能损耗;二是动能回收效果更佳,在制动或下坡时,车轮反转产生的能量可以更直接地通过传动轴传递给P3电机进行充电。
然而,P3电机架构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与P0-P2电机相比,P3电机无法与变速箱或发动机整合,因此需要独立的空间,这增加了车身的空间占用。其次,由于P3电机与发动机之间隔着变速箱和离合器,它不能承担发动机的启停功能。因此,需要增加一个P0或P1位置的电机来弥补这一功能缺失,且电机功率不能过低。最后,虽然P3电机位于变速箱后方,但在纯电驱动时仍需带动前方的变速箱,这会造成一定的能量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们设计了P1+P3电机的组合,形成P1P3混动体系,本田i-MMD混动系统就是基于这一架构。
P1P3混动系统的工作模式多样:在纯电驱动模式下,电池为P3电机供电,离合器断开,发动机和P1发电机不工作,仅由P3电机驱动车辆;在发动机直驱模式下,当车辆行驶状态符合发动机高效区间时,离合器结合,发动机单独驱动车辆,但由于缺乏变速器,此模式使用较少;串联混动模式下,发动机、P1发电机和P3电机串联,发动机驱动P1发电机发电,电能再驱动P3电机;并联混动模式下,发动机和P3电机共同驱动车辆;在动能回收模式下,下坡或制动时,车轮带动P3电机反转,为电池充电。综上所述,P3电机配合其他位置电机可实现更好的效果。总结来说,P3电机架构相比之前的架构,纯电驱动和动能回收效率更高,但缺点是占用空间并需要其他位置电机辅助。结合P0或P1位置电机,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混动系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