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健康小站最前线丨台阶下“坐诊”,上门跪着拆线……家庭医生的暖,全都在这里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纪秦蕾 记者 吴朝香
自疫情常态化以来,钱报小时健康小站、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大量防疫工作,作为基层卫健防线骨干力量的家庭医生们,奔走在核酸采样、居家管理、集中隔离点保障、新冠疫苗接种、应急消杀、高速口采样等各项防疫工作前线。
即使如此,他们也一直记得自己的职责,秉承着“三个牢”的宗旨,默默守护居民健康。
小时健康小站最前线丨台阶下“坐诊”,上门跪着拆线……家庭医生的暖,全都在这里-有驾
签约居民的各种情况
全都记得牢
李春翔医生负责签约居民的日常健康管理和诊疗,签约人群里有不少慢病患者,陈大伯便是其中之一。
一天,大伯突然给李春翔打电话,说自己头晕、嘴唇发麻,李春翔立刻上门查看具体情况:大伯血压极高,人也动不了,根据既往慢病管理史,考虑突发心脑血管方面疾病。
在告知大伯家属紧急情况后,李春翔医生立马拨打120上门,联络转诊至综合医院,等待期间,他一直密切关注大伯的身体情况变化。因转诊迅速,大伯的病情得到控制及时,最终一切平安。
除了上门随访外,李医生还会“出门”坐诊,他所在的文华站点门口台阶相对较高,轮椅很难推上去。考虑到这些坐着轮椅的签约居民就诊不便,李春翔每次都“主动出击”,在台阶下给大家测血压血糖。
碰到疑难操作
技术靠得牢
今年春节期间,古荡嘉荷社区部分小区被划为三区,一位鼻部手术的患者需要拆线,但由于被管控,不能外出就医。
因鼻部手术使用的是美容线缝合,缝合线比头发丝都还要纤细,必须借助特殊仪器才能完成拆线。
伤口位置显眼,拆线难度大,致使患者忧心忡忡,古墩社区的签约医生找到了中心全科医生中眼神好,技术过关的周烽医生上门服务。
据钱报记者了解,患者鼻部被密密麻麻缝了40多针,对疼痛非常敏感。
此外,周烽医生还要面对更难的“挑战”:为严格执行防控要求,她必须身穿防护服,头戴面罩,面罩起雾视线受阻,而双层手套又降低了手感......
小时健康小站最前线丨台阶下“坐诊”,上门跪着拆线……家庭医生的暖,全都在这里-有驾
为把每一针都拆好,周烽医生使出浑身解数,趴着、跪着、弯着腰......什么姿势都用上了,原本20分钟就能搞定的拆线任务,最后整整用了45分钟才完成。
拆线过程中,她还一直给患者加油打气:你愈合得不错,马上要拆下一个啦!等所有拆线工作完成,防护服下的周烽早已汗如雨下,浑身湿透。
而像这样“高难度”的换药拆线情况,大白们遇见的并不少,虽然挑战不小,医生们却笑称将其定义为:锻炼自己的一种方式。
签约居民遇到困难
管得牢
王丽医生是莲花站点的家庭医生,她的签约居民密大妈已87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因病情加重,导致排尿困难,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做了膀胱造瘘术。
为避免腹腔感染,密大妈需定期更换造瘘管,而每次去省立同德医院,密大妈的女儿总要“大动干戈”:找人帮忙把密大妈抬到出租车,再从出租车抬到医院诊室,全程下来,至少需要两三个人做帮手。
小时健康小站最前线丨台阶下“坐诊”,上门跪着拆线……家庭医生的暖,全都在这里-有驾
几次下来,年过五旬的女儿也吃不消了,只能求助签约医生。
王丽医生在了解情况后,立马请教古荡中心和省立同德医院联合开设的康养联合门诊的王钦贤主任,又实地到同德医院学习更换造瘘管。
在熟练掌握了更换膀胱造瘘管的精髓后,王丽医师定期为密大妈建立了家庭病床,更换造瘘管,免去了患者家属每月“折腾”的困扰。
小时健康小站最前线丨台阶下“坐诊”,上门跪着拆线……家庭医生的暖,全都在这里-有驾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