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韩国SK集团宣布将出售旗下电动汽车充电器制造子公司SK Signet 62.9%的股份,这一决策引发了市场对电动汽车产业链结构性挑战的深度思考。作为韩国财阀巨头,SK集团四年前高调收购Signet,试图在充电桩领域抢占先机,但如今却因巨额亏损被迫剥离资产。其背后既有企业战略调整的需求,更折射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从高速扩张转向阶段性调整的复杂现实。
SK Signet的财务表现是此次出售的直接导火索。根据公开数据,该公司2024年营业亏损达2428亿韩元(约合13亿元人民币),成为SK集团旗下表现最差的业务之一。这一亏损不仅源于充电桩市场需求放缓,更与SK集团整体战略重心转移密切相关。
此前,SK集团已通过出售电池材料子公司SKIET、冻结高管薪酬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如旗下电池企业SK On连续10个季度亏损,净债务达822亿元)。此次出售SK Signet股份,可视为集团“业务再平衡”计划的延续,旨在剥离非核心亏损资产,集中资源投入更具竞争力的领域(如半导体、新能源电池等)。
SK Signet的困境并非个案。2024年以来,全球近20个锂电项目因产能过剩被叫停或缩减,头部企业如LG新能源、宁德时代亦面临利润下滑压力。这一趋势反映出两个结构性变化:
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化运营”:各国政府开始严控低效产能。中国工信部发布《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要求企业产能利用率不低于50%;美国则通过税收政策倒逼本土化生产,迫使企业重新评估投资回报周期。
技术路线分化: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冲击现有供应链,传统充电桩企业若无法同步创新,极易被淘汰。
此次出售交易中,SK集团选择外国投行承销并引入韩国私募基金,既为快速变现,亦为保留未来业务协同可能性。这一策略与其在电池领域的“卖子输血”逻辑一脉相承,凸显财阀集团在逆周期中“保核心、弃边缘”的生存法则。
SK Signet的出售,既是企业财务自救的无奈之举,也是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从狂热回归理性的标志性事件。随着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唯有兼具技术实力与战略定力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等待下一轮增长浪潮的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