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空气质量强制认证?新车异味刺鼻?车主:呼吸权这次真能保障

车内空气质量强制认证?新车异味刺鼻?车主:呼吸权这次真能保障-有驾

家人们,咱买车的时候,是不是都碰到过那新车里刺鼻得要命的异味啊?一打开车门,那味儿 “唰” 地一下就冲鼻子,简直让人脑袋嗡嗡的。好多人都觉得这是新车的 “正常现象”,过段时间就好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刺鼻异味背后,可能藏着大问题呢!今天咱就来唠唠这车内空气质量强制认证的事儿,看看咱车主的呼吸权能不能真的得到保障。

你瞧,现在市面上新车的异味问题,那可太普遍了。就拿我一朋友来说,前段时间他喜提一辆某品牌新车,本想着开车出去兜风倍儿爽,结果一上车,那味儿差点把他 “顶出去”。那刺鼻的味道,就像有无数小针在扎鼻腔,坐一会儿就感觉头晕脑胀的。他跟我说,开了好几个月,那异味还是时不时冒出来捣乱。其实啊,新车异味的来源可不少。汽车内饰用的各种材料,像塑料、皮革、胶水啥的,都可能释放出有害气体。这些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要是用了不太环保的原料,或者工艺不过关,那车内空气质量就悬了。还有一些后加装的装饰,也可能成为异味 “贡献者”。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车内空气质量强制认证了。早在 2016 年,《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就从推荐性变成了强制性国家标准。这可算是给车企们戴上了一个 “紧箍咒”。它明确规定了车内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 8 种有害物质的浓度限值,而且限值还加严了不少呢,像苯的限值从 0.11mg/m³ 降到了 0.06mg/m³ ,甲苯、二甲苯和乙苯的限值都调整为 1.00mg/m³ 。车企得公开车内空气质量信息,相关部门还能随机抽检生产线车辆,只要有一项指标超标,那就判定不合格。另外,《汽车内饰材料限制有害物质技术要求》也针对内饰材料里的苯、甲醛、苯并芘等有害物质提出了限制,从源头把控异味问题。

不过,这强制认证真能让咱车主彻底放心吗?说实话,还得打个问号。从车企的角度来看,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得在材料选择和生产工艺上下功夫,这意味着成本得增加。在现在汽车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消费增速又放缓的情况下,车企会不会为了控制成本,在某些方面 “打马虎眼” 呢?而且,对于已经买了车,正被车内异味折磨的车主来说,这强制认证似乎有点 “远水解不了近渴”。就算知道自己车里空气质量可能不达标,要维权也不容易。得找国家承认的认证机构检测,这时间和金钱成本,可不是一般人能轻松承受的。

再看看国外,欧盟通过 REACH 法规限制化学物质使用,还要求零部件级检测;美国那边,EPA 让车企申报材料成分,要是违规,罚款重不说,还可能追究刑事责任;日本则通过行业自律,像 JAMA 标准,来降低 VOC 浓度,还积极开发车内空气净化技术。咱国家也在不断努力,计划把 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和 PAHs(多环芳烃)纳入管控范围,跟国际标准进一步接轨。

话说回来,咱车主平时也得有点 “自救” 办法。要是新车异味大,先别急着用那些柚子皮、香水啥的去掩盖,它们可去除不了有害物质。可以试试用竹炭包,竹炭吸附能力强,能吸吸空气中的有害物。还可以把车停在太阳下,开着暖风挡晒一晒,加速异味挥发,同时打开车窗通通风。但要是这些方法都试过了,异味还是顽固得很,那可得找专业人士检查检查了。

总的来说,车内空气质量强制认证是个好开始,给车企定了规矩,也给咱车主维权提供了依据。可这要真正落实到位,让咱车主的呼吸权得到切实保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车企得有担当,把消费者健康放在心上;相关部门得加强监管,让标准不只是一纸空文;咱车主自己也得提高意识,多了解相关知识。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以后买车,再也不用担心被车内异味 “熏晕” 啦!

好啦,今天关于车内空气质量强制认证和新车异味的事儿就跟大家聊到这儿。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朋友,麻烦动动你那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保准你往后干啥都顺风顺水,财运亨通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