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S7上市不到一个月,36小时订单只有20台。3月销量只有373台。降价6万后还是不理想。这数据乍一看,确实让人心里一紧——这也太惨了吧?一个全球知名的车企,居然沦落到这种地步?再往下看,中国区销量从2021年的157万辆到2024年的85万出头,三年减半。仿佛一种“跌到谷底”的感觉扑面而来。但问题是,这些数字真的像看上去那么吓人吗?或说,本田的处境真的已经糟到无路可走了吗?
先从销量说起。一个月卖了300多台,确实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成绩。尤其是考虑到它是一个新车上市,按理说还能有点首发效应。但这里有两个点需要拆开看:第一,本田S7原本的定价区间在25.99万到30.99万之间,直接对标的就是国产新能源的核心竞争区间。这个价格本身就挺挑战消费者心理的。毕竟,同样的价格,你能买到问界M5、阿维塔07、智己LS6,甚至是特斯拉Model Y。国产品牌这几年在技术和配置上进步太快了,性价比明显高出一截。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本田的“传统品牌溢价”没那么买账,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传统车企做纯电动,尤其是他们的第一批车型,很多时候确实是会遇到市场冷落。原因也不复杂。技术积累上不如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定价上又做不到特别激进。说白了,传统车企的纯电产品,往往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条带。既没办法完全吃老牌车企的品牌红利,又抢不过前沿品牌的技术优势。这种现象不止是本田一家,看看丰田的电动车,看看大众的ID系列,大体上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所以这个销量看着吓人,但说是行业大趋势也不为过,本田并不是唯一“掉队”的那个。
再往下看营收和利润。这些数据虽然没在文章里直接提,但结合行业普遍情况,我们基本可以推测,本田S7的毛利率恐怕是偏低的。降价6万,这个动作本身就意味着它的定价空间已经被压得很死了。可能原本的定价区间就是为了给经销商和后续活动留出一定利润空间,但如今直接跳水,势必压缩了整车的利润率。那么是不是说这就是“亏本卖车”?也不一定。传统车企的纯电动业务,很多时候是在战略上“被迫亏损”。研发投入高,供应链转型成本大,电池和关键零部件的采购价格也没有特别优势。这种情况下,卖一台赚不了多少钱,甚至赔钱,都是可以预期的。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赔钱也是结构性的。比如研发投入,这几年很多传统车企都在新能源领域砸重金,哪怕暂时亏损,也要确保技术储备和产品线的未来竞争力。再比如市场开拓,电动车的用户群和传统燃油车很不一样,如何抢占这部分市场需要时间,也需要资源。本田S7降价6万,除了刺激销量,更可能是在试探市场反应,看看消费者究竟对它的品牌、产品还有多少认可度。这种试探,一定程度上是“战略性亏损”。短期看着不赚钱,但长期可能是为了铺路。
当然,这里还得拉同行对比一下。造车新势力里,大家熟悉的蔚来、小鹏、理想,哪个不是在前几年烧钱烧得眼都红了?蔚来一度靠融资续命,小鹏的财报里也是亏损数据居多。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要走的路其实和这些新势力差不了太多,甚至会更难。因为他们要放弃的是过去几十年的燃油车基础,重新搭建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这种转型成本,绝对不是一点点亏损就能掩盖的。所以看本田S7的销售情况,确实不太好,但放到整个行业来看,又未必是个特别离谱的点。
那问题来了,本田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战略性抓机会?从目前的动作看,降价、送权益、保值补差价,这些都是明显的市场修正策略。它已经部分意识到自己的新能源定价太高,也在尝试用各种方式跟消费者拉近距离。这种修正未必是最聪明的,但至少说明它还在找方向,还在尽力跟上市场的节奏。而且,降价后的销量虽然不如预期,但至少说明它的产品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踏实调整价格和策略,未必不能找到突破口。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事看着吓人吗?确实吓人。但拆开了看,其实也没那么不可思议。本田的问题不是个例,而是整个传统车企转型电动化的一个缩影。它现在亏钱、销量低迷,都只是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真正要紧盯的,不是这些表面的数字,而是它接下来会怎么走。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能源产品定位,那这些当下的“小挫折”也不是什么大事。要是继续硬撑着不转型,那可能就真危险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