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六月份的汽车销量榜单出来了,特别是SUV这块,里面的看点可真不少,就像看一出精彩的连续剧。
很多人拿到榜单可能都会有几个疑问:怎么又是特斯拉Model Y拿了第一?
比亚迪的车卖得满大街都是,那个宋PLUS销量也那么高,怎么就没拿过一次月度冠军呢?
还有,以前咱们印象里很牛的大众、丰田、本田这些合资车,现在在榜单上怎么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
这些问题背后,其实反映了现在咱们国家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得说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这次的排名规则不一样了。
以前,烧油的燃油车、纯用电的纯电动车,还有又能烧油又能充电的插电混动车,是分开来排名的,各算各的。
比亚迪的混动车在自己的那个榜单里,经常是霸主。
但是从六月份开始,规矩改了,不管你是什么车,通通放到一个大池子里,只看最终卖了多少辆来排座次。
这么一来,谁是真正的市场王者,谁在裸泳,一下子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咱们先看排在第一位的,还是老熟人,特斯拉的Model Y。
六月份一个月就卖出去了四万四千多台,这个数字相当惊人。
上半年加起来,它卖了超过十七万台,稳稳地坐在冠军宝座上。
很多人觉得特斯拉隔三差五就降价,但不得不承认,这一招确实好用。
加上它那个简洁的科技感设计和强大的品牌效应,让很多人在选择这个价位的纯电SUV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最近特斯拉还申报了一个六座版的Model Y,车身加长了,想在空间上再做点文章,虽然大家都在讨论那个第三排到底能有多大用,但这种持续制造话题的能力,也是它保持热度的一个原因。
接下来就要说到大家最关心的比亚迪了。
排在第二名的比亚迪宋PLUS,六月份卖了两万六千多台,上半年累计也卖了十三万七千多台,这个成绩绝对是顶级的。
可问题就出在这,它虽然卖得这么好,却从来没拿过任何一个月的单月销量冠军。
这就让人觉得有点奇怪,是它真的打不过Model Y吗?
其实,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宽一点,就会发现比亚迪的策略非常高明。
你再往下看榜单,第五名是比亚迪的宋Pro,卖了将近两万台;第八名是比亚迪宋L,卖了一万九千多台;第十名是刚上市不久的海狮05,也卖了一万七千多台。
看到这是不是就明白了?
比亚迪走的不是靠一个“明星车型”单打独斗的路子,而是“集团军”作战。
宋PLUS就像是方面军的总司令,负责正面主攻,后面还有宋Pro、宋L、海狮05这些兄弟部队从不同价位、不同定位进行协同作战。
虽然没有哪一个单独的车型能拔得头筹,但比亚迪这几款车加起来,就在SUV市场里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力网,牢牢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所以,宋PLUS没拿第一,不是它不够强,恰恰是比亚迪整体战略成功的体现。
它牺牲了单个车型的“冠军”虚名,换来了整个品牌在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而且宋PLUS的插电混动和纯电版本销量差不多,说明比亚迪对市场的判断很准,两种技术路线都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两条腿走路,走得更稳。
在新能源车大放异彩的同时,燃油车也有一位不服输的选手,那就是吉利的星越L。
它在六月份卖了两万一千多台,排到了第三名,是所有燃油车里成绩最好的。
上半年总销量更是超过了十四万六千辆,比宋PLUS还多。
这说明,在现在这个市场里,只要产品力够强,性价比够高,燃油车依然有它的一席之地。
星越L就是靠着亲民的价格和不俗的配置打动了消费者。
而且吉利似乎还想把这台车的潜力挖掘到极致,最近又申报了搭载更强劲发动机的新版本,马力提到了265匹,明显是想吸引那些对驾驶乐趣有追求的传统燃油车爱好者。
不过,这个月榜单上最大的惊喜,可能要数问界M8。
这台车上市还不到三个月,就像一匹黑马一样,直接冲到了第四名,一个月卖了两万一千多台。
要知道,这可是一台售价三十五万以上的国产高端SUV。
它能卖得这么好,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华为了。
它搭载的鸿蒙智能座舱,把汽车的智能化体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用起来就像一部顶级智能手机一样流畅方便。
这件事告诉我们,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买高端车的消费者,已经不只看品牌、看发动机了,车内的智能科技体验,已经成了非常重要的购买理由。
华为的技术实力,成功地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销量。
最后,我们来看看那些合资品牌,它们的日子就显得有些难过了。
整个六月份的销量前十名里,只剩下大众途观L这一根独苗,排在第七。
它能上榜,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巨大的终端优惠,入门价格已经降到了十四万多,可以说是“以价换量”才保住了位置。
它的兄弟车型探岳,上半年连前十都没进去。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众这两款车的插电混动版本,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途观L一个月才卖了十几台。
这清楚地表明,大众在向新能源转型的道路上,步子迈得确实太慢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日本品牌身上,丰田RAV4和本田CR-V这两位曾经的王者,如今也显得力不从心。
它们的销量主要还是靠燃油和油电混动版本撑着,在插电混动和纯电领域几乎没有作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跟不上中国品牌的节奏。
当中国车企用最快的速度推出搭载最新科技的新车型时,它们还在卖几年前的老款,自然就会被越来越懂车的中国消费者所抛弃。
整个榜单看下来,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中国品牌凭借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领先优势,正在全面崛起,而合资品牌如果再不加快转型的步伐,未来的日子恐怕会更加艰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