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场暗流涌动的激烈竞争正在上演。就在5月7日,吉利汽车宣布将对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极氪进行私有化,总报价高达65亿美元。极氪,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品牌,在上市仅一年后就开始退市流程,仿佛在对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发出暗示:新能源市场的战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或许正是新晋的“小米汽车”。
极氪私有化的消息一出,汽车界的各种声音纷纷响起。有观点认为这是吉利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另一些人却直指极氪私有化背后更直接的原因——上市以来股价长期低迷,小米汽车的强力进攻让极氪难以独立生存。在这一场看似平静却暗潮汹涌的新战局中,究竟极氪能否重新夺回一席之地?
让极氪的现状和其艰难处境。在2024年,极氪总销量超过22万辆,看起来成绩不错。然而,这些亮眼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两款主力车型001和007的销量逐渐走低的尴尬。这一年,极氪001从1月的5300辆逐步爬升至6月的1.4万辆,却在下半年一路滑坡。007的新车效应也未能持续,首月售出5800辆,年底却跌至不足2500辆。
普通消费者的反应更加直接,他们从开始的期望逐渐变得失望,转而被市场上更多更具竞争力的车型所吸引。这一切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看似平静的销量背后是小米汽车等新进对手的强力冲击。
极氪上市后的表现似乎有些令人失望,股价一度跌至13美元,虽然最高曾经摸到33.32美元,但大多数时间徘徊在20美元左右。极氪难以从股市上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这对于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和市场扩展的新兴品牌是致命的。
与此同时,极氪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新能源市场上,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小米汽车SU7对极氪001/007形成了强力冲击。消费者开始转向小米,新车的强劲性能和合理的定价使得小米迅速获得市场的认可。极氪的两款主力车型在这样的情况下显得力不从心,销量持续走低。在今年前几个月,两款车的销量仍在下滑,极氪整体表现欠佳。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极氪已经站稳脚跟时,小米汽车突然宣布将在今年年中推出首款SUV YU7。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市场的火药桶:极氪在SUV市场的领先地位面临着新的挑战,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前文提到的种种伏笔一一爆发,极氪过去一系列营销和产品策略的得失瞬间暴露在公众面前。
极氪的内部信中曾提到新公司将主打30万及以上市场,但这个策略能否有效抵挡小米的全面进攻,这成为一个巨大的悬念。极氪的回归吉利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各方立场对立逐渐加深,尤其是极氪与小米之间的竞争似乎没有缓和的迹象。极氪高层频繁发声,内部紧张气氛弥漫,似乎要在这场你死我活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突破口。然而,新的困难不断涌现,极氪的路依然充满荆棘。
说到吉利私有化极氪,我们不得不说全面推进“一个吉利”的确是个不错的策略。但回归吉利是否真能解决极氪的市场问题?吉利多年积攒的资金、资源和技术的确为极氪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支持。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整合和品牌协同的过程中,极氪能否保持其原有的品牌优势。
然而,我们对极氪的困境也不能盲目乐观。还记得那些一波三折的营销战术吗?打不过就抄袭,行业自有其骄傲,但在市场竞争中,道德是否真的优于效率呢?
极氪的私有化似乎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小米的强势进攻又让人倍感压力。如果极氪在吉利的保护下依然不能摆脱困境,那么在新能源市场最终谁能胜出呢?大家认为,属于极氪的光辉岁月还会再现吗?是不是有时候避开刀锋才是正确的选择?欢迎大家一起吐槽和讨论。
请参阅:
海豚投研,《极氪:上市不到一年,“纯电黑马” 为何选择私有化退市?》
市界,《极氪给小米汽车出了个难题》
爱驾天下,《“极米”的恩怨情仇,炸出了圈内焦虑》
21世纪商业评论,《开价470亿,李书福私有化极氪》
新摘商业评论,《估值缩水60%,极氪上市真的被高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