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亏钱大赛”:这波操作,真有点吓人
24.98万。这是理想L6 Pro版的预售价。看着不低,但没什么特别对吧?可你再翻翻理想汽车的财报,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这家公司哪怕卖得再多、车价再高,居然还在亏钱。更夸张的是,理想并不是唯一一个。整个新势力板块,这两年几乎全员在“亏钱大赛”里卷得昏天黑地。
小鹏,2022年亏91亿;蔚来,亏144亿;理想稍微“好一点”,亏20亿。就连一些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业务板块,也开始掉进这个“黑洞”。比亚迪稍微独特一点,整体盈利,但单独拆新能源车的研发投入,数字也吓人。搞到最后,很多人都在问:这样的账面数据,新能源车企真能活下去吗?还是说,这行业根本就是个资本游戏,谁都在撑最后一口气?
确实挺吓人的。可我们得先拆开来看,到底这些亏损从哪来的。光看一个数字“亏91亿”“亏144亿”,会让人觉得这些企业活不久了。但拆细一点,你会发现,这背后有点不一样的逻辑。
先说销量。理想2022年卖了13.3万辆车,小鹏12万辆,蔚来12.2万辆。听着不算少,但对比传统车企的动辄百万级销量,新势力真算不上“大户”。销量小,收入自然就少,天花板摆在那。但问题又来了:只卖这么点车,为啥亏这么多?
关键是成本,尤其是研发成本。拿理想来说,2022年的研发投入接近68亿,占到了总营收的15%以上。小鹏和蔚来也类似。乍一看,这些数字有点“失控”。但你再看看传统车企的研发占比,吉利的研发占营收比不到5%,长安新能源板块是8%。对比下来,新势力的研发开销确实像“不差钱”的大户。
可钱都花在哪了?基本上两大方向:智能化和电动化。每家都在抢激光雷达、智能座舱、L2甚至L3级自动驾驶的风口,还有各种高压快充、增程系统这些技术。明明这些功能对销量的拉动还看不太清楚,但不投,就没资格在市场上“秀肌肉”。所以你能看到,小鹏用纯视觉路线搞自动驾驶,蔚来砸钱搞换电站,理想买芯片、搞辅助驾驶全家桶,钱哗哗地往外流。
再说毛利率。新能源车的毛利率,整体是比传统燃油车低的。高配件成本、高研发成本外加生产爬坡期,这些全都堆在车价里。理想的单车毛利率算高的了,2022年有20%左右。小鹏呢,只有10%左右。再往下看一些新玩家,比如零跑、哪吒,毛利率几乎接近0,做一台亏一台。
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是不是这些公司商业模式有问题?也不全是。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早期的情况其实差不多。比如大众ID系列,投了大价钱转型电动车,结果第一年亏得一塌糊涂。丰田在混动领域折腾了20年,才开始有利润回报。这种模式下亏损,不能简单说是“生意不好”,更多是行业的必经阶段。
那外资品牌呢?特斯拉最有说服力。这家车企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把上海工厂的产能开到极限。但回到它的前十年,也是一条“烧钱不赚钱”的长路。特斯拉之前连续亏损了十多年,上市后股价被唱空无数次,后来凭借高毛利的Model 3和全球化生产才彻底翻身。你从特斯拉身上能看到,这种战略性亏损,不是烧钱没方法,而是赌一个长期的技术和市场红利。
所以你看,新势力的亏损,不完全是坏事。它背后有很多“结构性”的东西:研发高投、成本爬坡、市场竞争。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市场对它们还有耐心。因为大家都明白,新能源车企不是现在赚钱,而是抢未来的市场份额。
但,这里也有个隐忧。就是这些亏损有没有边界。烧钱抢市场可以,但如果市场回报迟迟不来,或者技术投入没有落地,就会变成无底洞。比如小鹏的自动驾驶路线,短期内看不到能带来销量的大突破;蔚来的换电模式,虽然很酷,但成本压力也很大。这种情况下,企业还能不能撑过“转折点”,是个问题。
最后,亏损这事,不能只看表面数字。如果单看财报,很多新势力的账面数字确实让人捏一把汗。但拆开看,你会发现,它们其实有章法可循:多投的钱,投在哪些方向,这些方向是长期值钱的,还是短期烧钱无底洞?这是判断这些企业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
所以,新势力的“亏钱大赛”看着吓人,但背后更值得盯的是,它们的动作逻辑和技术储备。能不能活下去,不是看它们现在亏多少钱,而是看它们下一步拿什么挣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