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好些搞汽车销售的朋友都在转一条消息——问界下一代神秘车型要上“钠锂双核、麒麟纯电钠硫电池、凝聚态NP2.0热电分离峰值12C超级快充、DPPB级极致制造·零碳工厂”这些技术,评论区一片“又得换车了”的感叹。咱先不急着下结论,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些技术到底是啥,可能用在哪款车上,值不值得为它们掏腰包。
先说说“钠锂双核”。现在市面上主流电动车用的是锂电池,但钠电池这几年也挺火。钠资源比锂多,成本可能更低,低温性能还好,冬天续航掉得没那么厉害。所谓“双核”,可能是指一块电池里同时用钠和锂两种材料,或者车上同时装钠电池和锂电池,互补短板。比如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负责跑长途;钠电池成本低、耐低温,负责日常通勤或者冬天辅助供电。这技术要是落地,可能能平衡续航和成本,对咱们消费者来说,冬天续航焦虑能轻点,购车成本说不定也能降点。
然后是“麒麟纯电钠硫电池”。麒麟电池咱听说过,是宁德时代的高能量密度电池,能让电动车跑更远。钠硫电池呢,我之前查过,是用钠和硫做电极,理论能量密度比锂电池还高,但以前技术不太成熟,容易出安全问题。现在说“麒麟纯电钠硫电池”,可能是把麒麟电池的技术和钠硫电池的优势结合了,解决了安全和能量密度的矛盾。要是真能装上车,那电动车的续航可能直接上一个台阶,比如现在1000公里续航的车,未来可能轻松破1500公里?
再聊“凝聚态NP2.0热电分离峰值12C超级快充”。这名字听着玄乎,拆开看其实能懂。“热电分离”应该是指电池的发热部分和发电部分分开,散热更好,充电时不容易过热;“12C峰值”是充电倍率,现在主流快充大概是1-2C,12C的话,理论上充电速度能快10倍以上。比如一块100度的电池,1C充电要10小时,12C的话1小时就能充满,要是峰值能维持久点,可能10分钟充个80%都有可能。这对咱们来说太重要了——现在跑长途最怕找不到充电桩,要是能10分钟充够跑大半程的电,那电动车的使用场景能扩展不少。
至于“DPPB级极致制造·零碳工厂”,DPPB是“十亿分之一”的意思,可能是指生产过程中杂质控制极严,电池质量更稳定;零碳工厂就是生产环节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环保。这对厂家来说是好事,但对咱们用户来说,可能更多是间接好处——质量稳定的电池,故障率低;环保工厂生产的车,可能符合未来政策导向,保值率说不定更高。
那这些技术会用在哪款车上呢?现在问界在售的主要是M5、M7、M9,其中M9是旗舰SUV,价格高,配置也最顶。按车企套路,新技术一般先上旗舰车型,树立标杆,再慢慢下放到走量车型。所以我猜,下一代神秘车型可能是基于M9升级的新款,或者是专门为这些新技术开发的“技术验证车”,先小批量生产,测试市场反应。
不过咱也得理性点。这些技术听着都挺牛,但实际落地没那么容易。比如钠硫电池的安全性,虽然技术进步了,但大规模量产后的稳定性咋样?12C超级快充对电网的压力大不大?零碳工厂的成本会不会转嫁到车价上?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我有个开电动车的朋友,去年刚换了辆续航600公里的车,结果冬天开暖风,续航直接砍半,天天找充电桩找得崩溃。他听说这些新技术后说:“要是真能把续航提到1000公里,充电10分钟能跑500公里,冬天续航掉得少,我立马把现在的车卖了换新的。”但也有老司机提醒:“别光看参数,实际用着咋样才是关键。比如快充对电池寿命有没有影响?钠电池低温性能好,高温下会不会衰减更快?”
说白了,咱们消费者要的不是实验室里的“黑科技”,是能实实在在提升用车体验的技术。充电更快、续航更稳、质量更可靠、价格更合理,这些才是硬道理。问界的这些新技术要是能把这几条都占了,那确实是“质的飞跃”;要是只停留在宣传口号,那可能就是“新瓶装旧酒”。
现在网上已经有人开始讨论“换车清单”了,但我觉得咱不妨再等等。等这些技术真装上车,跑个半年一年的,看看车主反馈再说。毕竟买车不是买手机,一用就是好几年的事儿,稳妥点没坏处。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