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市场遇冷
除了月销量上吉利可能超过比亚迪之外,整个市场其实也在悄悄发生一些变局。
10月份乘联会的销量数据一出来,最让人意外的是,最近有超过10款新车扎堆上市,但市场却在走下坡路。
根据乘联会最新发布的消息,2025年10月,增程式车型的批发销量是12.1万辆,同比下降了1.9%,零售方面更是跌了7.7%。从市场份额来看,增程车已经连续五个月下滑。今年7月到9月,增程车的销量分别是10.69万辆、9.74万辆和10.5万辆,连续三个月同比分别下降了11%、7%和13%。
从这个趋势来看,这跟一直以来增程车的“老大”——理想汽车连续五个月销量下跌也有关系。
增程车型密集上市
不过,这完全挡不住车企们推出增程新车型的脚步。从今年10月开始,增程车型的名单里就陆续加入了不少新车,比如奇瑞的风云T11、极狐的阿尔法T5、智己的LS6,还有一些是改款的,像深蓝S07和eπ008。到了11月份,这个名单还会继续扩充,包括阿维塔06、长安启源A06、埃安i60、eπ007、智己LS9、零跑D19,还有大众的增程SUV,以及小鹏X9的增程版,真是一个接一个地来。
增程车型布局加速
另外,再加上最近刚刚申报的一批新车,比如星途ET7、小鹏P7+和小鹏G6,光是这上面提到的这些车型,就已经能看出来,目前增程类的新车总共有16款了。
不过有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现在这个市场整体份额在不断下滑,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车企觉得这是销量增长的机会呢?
其实,背后的原因可能跟技术预研和产品布局有关。据我跟不少不同车企的工程师聊过,他们现在都在积极准备下一代车型的技术,比如电驱系统、电机、软件算法,甚至包括整车减重这些方面,都会在接下来的车型里逐步应用起来。这也说明,虽然现在市场看起来有点冷,但车企们已经在为未来的竞争做准备了。
技术路线演变加速
2025年为什么纯电、插混和增程这三种技术路线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也跟技术推出的节奏不一样有关。到了2024年,增程车的势头特别猛,但到了2025年,随着900V高压平台、电池成本下降、新一代100度大电池、前备箱设计、5C快充这些新技术开始普及,纯电车型的技术优势就明显出来了,直接拉开了差距。
其实这个过程跟2014年新能源汽车刚起步的时候挺像的,那时候是纯电先火起来,后来插混才慢慢追上来。现在看,这种循环还会再出现几次,不过节奏会越来越快,技术迭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
冲动购车风险高
也就是说,现在消费者面对的现实是,如果你买车太冲动了,尤其是在技术变化特别快的这个阶段,很可能会遇到一个大问题——车的保值率会很差。
虽然在很多发布会上,“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这种说法被反复提到,也慢慢被大家接受了。但其实,这更多是一种营销话术,说给消费者听的。真正从现在的竞争情况来看,那些爆款新车的逻辑都是“六边形战士”,也就是各方面都比较均衡。一旦车子有明显的短板,比如油耗太高、续航太短、电耗太大,就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吃力,卖不动。
电动化研发挑战
所以啊,就像智能驾驶从城区NOA开始,一路卷到端到端,再到大模型、世界模型一样,电动化的研发也在不断往前推进。不过呢,电动化这块儿的关注度没智能驾驶那么高,原因很简单——电池这个最关键的核心部件,其实挺难掌控的。现在能做电池的头部供应商,也就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这些大厂。其他车企想自己研发、自己生产电池,除非像比亚迪这样有很长的积累和资源,不然真的很难做到。
增程技术发展现状
总的来说,现在增程技术的发展有两个主要方向。第一,就是尽量降低电能消耗,在电池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让纯电续航变得更长,同时提高发电的效率。第二,以前因为电池容量和成本的限制,增程车在20万元以内的价格区间很难和插电混动车竞争,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
高效发电系统
比如说,最近小鹏X9的增程版车型里,发电系统是用华为的DriveONE P1电机,再加上东安的增程器一起搭配的。关键的数据方面,这台车的发电机效率挺高,一升油能发3.7千瓦的电。官方说,它的持续发电功率密度比行业平均水平还要高出10%,所以在高速巡航、爬坡或者加速的时候,都不用靠电池来补电,能一直保持稳定运行。
高效轻量电机技术
这套技术的意思是,电机变得更轻了,发电效率也已经跟奇瑞最新的水平差不多了,甚至比长安的3.63度还要强。更关键的是,这个电机在高负荷的情况下还能持续稳定地发电,不会因为负载大就掉电或者动力下降。跟小鹏X9增程版目前公布的三电参数对比来看,整体表现已经接近问界M9的水平了。
增程式对比分析
小鹏X9用的是增程式,但没有四驱版本。在WLTC工况下,它的馈电油耗是6.4升每百公里,车重有2.75吨,CLTC纯电续航能跑452公里。
问界M9全系都是四驱的,WLTC工况下的馈电油耗稍微高一点,是6.9升每百公里,车重轻一些,在2.65到2.69吨之间,CLTC纯电续航是266到290公里。
后驱油耗与四驱相当
在车子更重的情况下,后驱版本的油耗和四驱版的问界M9差不多,这其实说明电驱系统调校得不错,新电机也挺给力。不过呢,整车的峰值功率只有210kW,0到100公里加速要8秒,在新能源车里算不上快,也就是说这车更偏向于续航,而不是性能表现。
增程式电动车省油表现优秀
最近不少增程式电动车在省电和省油方面表现都不错。比如说,最近刚上市的长安启源A06,车重有1.8吨,电机功率是120千瓦,增程器功率是72千瓦,在WLTC工况下,车子在没电的时候油耗才4.36升/百公里,挺省油的。
增程技术优化与市场定位
这组数据如果跟比亚迪汉比的话,其实还挺划算的。比亚迪汉最新的125公里续航版本,整备质量是1.91吨,电机功率200千瓦,发动机功率115千瓦,WLTC工况下的馈电油耗是4.7升每百公里。
当然,这种对比其实也不太科学,因为两者的动力输出不一样,比亚迪汉在性能上更猛、更快。但可以看得出来的是,在2024年,增程式技术还是被很多人认为是“油耗高”的代表,不过这个缺点现在已经被逐步优化了。
那问题来了,20万以内,增程还能不能跟插混车型一较高下?
除了更高效的电机、更低的电耗,还有软件算法也经过大模型深度训练之外,现在的这些增程新车还有一个关键成本点——动力电池。
目前市面上销量不错的增程车,其实分化挺明显的。要么就是像理想L系列、问界M系列、智界R系列、岚图FREE+这些,价格普遍在20万以上,车身长度也都在4.9米以上,其实就是走“平替豪华SUV”的路线,比如奥迪Q5L、宝马X3、奔驰GLC这样的定位。
低价增程车型优势
另一类是价格在20万元以内的车型,目前只有零跑C16在销量上表现比较突出,月销量超过了5000辆。
原因其实很简单,增程式电动车有两个先天的限制:第一,为了装下更大容量的电池,车身通常需要做得更大;第二,电池越大,成本也就越高,这样一来就会挤压其他配置的空间,导致整体性价比下降。
插电混动优势明显
在20万元以内的价格区间,一直都是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所以这个市场上的竞争其实挺简单的:插电混动车型可以用小一点的电池,但依然能实现比较长的综合续航里程,同时还能把价格压得很亲民。
比如说,比亚迪秦PLUS自从上市以来,就从来没担心过会被增程式车型威胁到。因为它起步价才7.98万元,只需要一块15.8度的电池,就能满足WLTC工况下100公里的纯电续航,同时还能符合购置税减半的政策要求。但如果是增程式的话,成本就会明显高不少。
比如奇瑞风云X3L,想在15万元左右试水市场,它的入门版虽然电池容量更大,达到了20.64度,但WLTC下的纯电续航也只有90公里左右。这说明,增程在同样的价格区间内,可能在配置和性能上会受到一定限制。
增程器升级成本高
更关键的是,因为要控制价格和车身大小,纯电续航没办法做得特别长,所以就得配上更厉害的发电装置。以前在20万以内的增程式车型,一般都用1.5升的增程器,但到了风云X3L上,就换成了115千瓦的1.5T增程器。这样一来,成本自然就上去了,这是很明显的事情。
小鹏增程车型布局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增程车型开始进入20万元以内的市场,这些新车不仅仅是靠新技术在电耗和油耗上做优化,它们在产品定位上也开始玩出新花样了。比如说,现在势头很猛、特别想抢占市场的——小鹏。
最近的小鹏申报信息显示,他们一口气推出了G6的增程版,还有P7+的增程版本。而根据之前X9增程版的预售信息来看,小鹏这次在旗舰车型上的布局已经很明显了:价格比纯电版便宜,但配置反而更高。
比如,增程版的入门预售价是35万元,比纯电版的35.98万元还低一点。不过配置方面,车里的气囊数量更多,芯片换成了自家研发的图灵芯片,还增加了主动降噪和HUD抬头显示这些功能。就连预售价37万的那个版本,也是一样的配置思路。
定价策略与销量目标
这么说吧,这种配置和定价方式,明显就是想改变消费者的认知,快速把销量拉上去。一般来说,企业定价都是有套路的,旗舰车型怎么定,其他车型大概也差不多。像小鹏P7+和G6的增程版,应该会比纯电版更便宜一些。
现在小鹏P7+的纯电版起售价是18.68万,而G6是17.68万。可以想象,增程版在动力上更偏向家用,价格也更亲民,配置还更高,换上增程系统就是为了抢销量。这样一来,插混版在配置、价格和能耗方面基本和纯电版打平。虽然加速性能可能不如同价位的插混车,但因为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加持,其实已经形成了差异化优势。
而且,在更低的价格区间里,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搅局者”,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增程式车型竞争加剧
最近,极狐阿尔法T5的增程版刚上市,顶配也就13.18万,价格挺实在。接下来,广汽埃安的i60也要正式开卖了,现在预售价是11.98万,再加上各种补贴,等正式上市的时候,说不定能跌破10万大关。
最后说句实话:
每个技术发展阶段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不同技术路线都能快速抢到市场。
就像最近新出的车,越来越多的增程式车型,靠着前期的技术储备,或者专门针对插混市场的“定点打击”,现在已经能在20万以内站稳脚跟了。
换句话说,跟以前比起来,它们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了。
不过呢,到了2026年,如果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增程车型,竞争肯定又会进入一轮同质化的洗牌期,谁还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