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考个驾照可能会拉开你和钱包的隐形战争!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这些钱可不是明码标价的学费,而是以烟、酒乃至请客吃饭的形式,悄无声息地“蒸发”了。去年,我见识了这样的驾考套路:一本驾照带走了我的30包烟,还差点吞掉了我的理智和尊严。我忍不住问自己:驾考,为什么不光靠技术,还得靠递烟敬酒?而这场看似平息的“潜规则”现象,真的会被新规彻底终结吗?
驾考这一块,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暗藏着不少争议。学员交了学费,理所应当享受教学服务,凭技术拿证;另一些教练却用“潜规则”裹挟学员,制造种种障碍,让“违规送礼”成为拿证的隐形门槛。不送烟,不请饭?作为学员,你不仅可能被拖延考试报名,练车时间也会大打折扣。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状态:韭菜们交足了钱,却似乎不愿意也不敢投诉。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白白“盛行”了许多年。:有了新规,驾考的“人情消费”就能彻底遏制吗?也许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第一次被教练“暗示”送烟,是科目二挂了一次之后。当时教练半开玩笑地说,“你悟性不行得让我多费点劲才行。”同车的一位老学员悄悄告诉我,递包烟能让教练对你“上心”。起初,我难以相信:教练难道不是靠教学养家的吗?然而事实教育了我,这话半点不假。第二天,我买了两包烟递给教练,果然从他的“冷漠”服务升级到了“热情”的手把手教学。很快,我学会了科目二的重点操作,甚至多练了20分钟。这不过是“递烟”套路的开始。
日复一日,练车的日子里,教练的态度越来越明显。他总是不经意地提醒我,“烟快抽完了”,指着我的包说,“昨天跟别的教练分烟,差点不够。”等到我忘记递烟的时候,他就让我在一旁看别人练车,连车门都不让我碰,更别说单独练习。当时的我,每月工资除去房租只剩几千块,却要硬着头皮频频“投喂”。一包烟的钱虽然看似不多,但累积起来却成了沉重的负担。在驾考交流群中,我发现我并不是唯一一个“牺牲品”,200多个群友里,80%以上都曾用烟酒、饭局换取教练好脸色。这些“人情消费”,看似“自愿”,实则是学员难以避免的妥协。
从去年起,驾考新规的出台让这一现象的改善有了希望。河南明确规定,教练若收受学员礼品将面临罚款高达1到3万元;广东则要求驾校公示相关禁收条款,为学员设立投诉通道。各地的新规行动如同“保护伞”,为学员撑腰,使驾考那部分人情味显得不那么浓厚了。
在新规出台后,驾校领域似乎迎来了一阵假性的平静,有些“潜规则”看似打不通了。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乐观。许多教练并没有真正杜绝这种风气,而是换了一些隐秘的“操作手段”。某些教练让学员选择“内部考试套餐”,说这能增加通过率;也有的以不明原因减少学员的考试练车次数,让他们在心态崩溃间主动选择递烟、送钱。在暗流涌动的背后,学员的权益意识仍然较弱,担心投诉后会招致报复或被区别对待。真正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依旧是少数。
反对这些“渗透式人情消费”的声音也存在。但对立方观点提出,教练的职场境遇堪称“低收入高压力”。有些教练月薪不到8000元,却要时常面临学员的“砸锅质疑”。他们的内卷压力,似乎让人对所谓“人情消费条款”有了一种莫名的理解。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即使有了明令,该如何保证教练与监管部门之间不会暗箱操作?学员们容易落入一个漩涡中:看似受保护,其实依旧难逃被区别对待的命运。
就在我们还对新规成效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一些地方的做法却给我们重重一击。多地实行匿名化投诉——打破了学员不敢发声的僵局,让违规教练无处遁形。更令人意外的是,某些城市还发起了学员之间的维权联盟,民间维权力量为政策补充了一份特殊的制约力。在广东,驾校与监管部门合作推出了更透明的评选机制,让教练的教学评分和学员反应成为公开的监督标志。原先用烟酒换来的额外练车时间,逐渐被课堂技术指导所取代。
但更令人震撼的是,一些驾校的内部举报成为最大的“反套路”手段。某驾校的一名实习教练在微信群中匿名揭发,称收受烟酒的主流教练正在引发监管人员的内部关注。这次操作不仅让小范围内的学员得到了真正的公平练车机会,也从制度层面强化了新规的实施效果。原本被视为“祸根”的驾考潜规则,在局部地区的整治行动中,不仅被揭露,甚至有了更多层次的解决措施。至此,我们才开始有信心问:驾考改革,真能改变吗?
风波下的平静往往最危险。不少地方的驾校和教练开始用更“隐形”的手段规避投诉,比如通过语言暗示、间接施压等方式让学员主动送礼。还有学员指出,虽然“送烟送酒”相对有所减少,但部分教练会用“不合理减少练车时间”的方式进行反击行动,导致一些“不懂规矩”的新学员不得不再度妥协。部分地区的规章制度还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管漏洞,使得部分违规行为变得隐蔽又难以查证。
人们发现,隐形规则与“驾考改革”的分歧其实越来越深。教练抱怨收入下降、压缩空间太小,而学员则依旧在拿证的压力下无法完全摆脱人情消费。表面上的和解,似乎只是硬性条款的一时奏效,根本无法撼动更大的行业文化问题。
来说,驾考新规规范了部分现象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规范与反规范之间,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不可解决的矛盾;你可以整治明面的违规,却无法强制杜绝暗箱潜规则。这种“夹缝生存”的状态,就像教练在矛盾中挣扎,学员在压力下妥协,又很难让监管成为绝对的公平保护盾。想要真正摆脱“人情驾考”,学员还得擦亮眼睛挑选驾校,同时也需要监管层面加大力度实现更彻底的改革。
:驾考潜规则盘根错节,为何现在的学员和平台,总对合理维权的渠道避而不谈?学员到底是该默默忍气吞声,还是敢于开口为自己的公平发声?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