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保险困局,买保险比接单还难

最近在路上看到一些网约车后张贴着刺眼的告示:"营运车买不到保险,出事了赔命不赔钱"。

网约车保险困局,买保险比接单还难-有驾
网约车保险困局,买保险比接单还难-有驾

这些用马克笔手写的标语,像一道道伤口,暴露着这个行业的隐痛。当我们摇下车窗询问,司机师傅们总会苦笑着掏出一叠被保险公司拒保的通知单,或者展示手机上高达一两万的保费报价。

网约车保险困局,买保险比接单还难-有驾

这种情况在新能源网约车群体中尤为严重。某品牌热门车型的司机们组建了维权群,群里每天都有新的拒保案例:保险公司要么直接拒绝受理,要么要求安装定价数万元的智能监控设备,更有人被要求预存五万保证金才能投保。

交强险虽然还能勉强购买,但十几万元的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在重大事故面前无异于杯水车薪。

深层矛盾在于风险与成本的错配。数据显示网约车日均行驶里程是私家车的3倍,单车年均出险频次达1.7次,远超普通车辆。

网约车保险困局,买保险比接单还难-有驾

保险公司将这些风险全部转嫁给司机,某地新能源网约车保费两年暴涨160%,保费收入比甚至突破1:3的警戒线。同样的车型在不同城市保费能差出四倍,完全背离了风险定价原则。

有的司机被迫继续用"非营运"性质投保,出险后才发现保险公司有权拒赔;有的挂靠公司强制司机购买指定保险,实际保障范围却大幅缩水;更有人转向地下保险统筹,这些组织承诺低保费高赔付,但真实理赔兑现率不足三成。

某省银保监局调研显示,第三方评分体系将80%网约车划入高风险等级,但评分标准却从未公开,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该以牺牲从业者的基本保障为代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