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经常听到类似的说法。这次神龙推的发动机终身质保,确实挺有意思的。它看似给了用户一个保障,其实我觉得背后有点套路在里面。
咱们得明白个事:神龙这是想挽救销售吧?从去年开始,很多车都发现,维修保养换件的业务越来越难做,尤其是一些国五车,去年我朋友开的标雪4S店反映,维修业务比前年少了一半都不止。销量不好,利润也少,压力山大。你看那些二手车市场,老款标雪车不肯加价买,很多车其实就算是国五,质保没了,修理就得自己出钱了。
神龙推发动机终身质保,表面看是个大手笔,实际上我猜他们也是有的放矢。一个很明显的目的,是让4S店内的保养量回升。不少车主都喜欢外面修,便宜点,方便点。而且,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在4S店多花钱。但这次,只要在店里做定期保养,甚至只要签个执行两年的官方保养协议,就可以把发动机纳入终身质保。也就是说,神龙希望把修车的钱收归自己手里。
有个细节我稍微留意了一下,前几天我去签这保,几分钟就搞定了。其实操作很简单:在Official售后直接签,没买保险没关系,外面保养只要签个协议,再每次官方保养都可以用作质保的一部分。这我觉得挺聪明。反正我自身体验就是:签这个手续简单,门槛低,也不强求一定要买保险(朋友还说,他就是签了没买保险,只要买官方的常规保养,都可以继续享受终身质保)。
但问题也是现实的:你会发现,很多车主其实没有啥办法,因为很多售价不到15万的车,甚至上路几年后,配件很难找。比如我的508,车子快烧机油了:10万公里跑下来,机油俩月就得加,修理厂告诉我,新配件供应不及时,有点等配件的烦恼。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买车后,配件供应链其实是个大问题,尤其是一些非主流车型。
我不禁想问:你们觉得,未来这种终身保修,是不是会让洗车像以前一样变成常规操作?还是说,车企终身质保的背后,真正的核心,还是一个转移责任的手段吧?毕竟,质保到你不断按套路来修,才是利润所在。
这是我随便翻了下朋友圈和微博发现的,大家都在讨论。有人说武汉的终身质保咋还没开始,但其实这也是一个地区限定的事情吧,毕竟每个城市的维修体系、供应链成熟度不同。
我在想,如果未来几年,这些政策不一一变化,甚至出现逐步收紧的可能性,是不是很多车主就真的只剩碰运气了?比如说,神龙可没说清楚,如果未来配件供应不上怎么办?我猜测,有可能会有限时的保修,毕竟无限制的终身看上去就挺危险的。
未来这种只依赖线上预约、线下签约的操作是不是会越来越普遍?我曾经试过预约保养,只惯了在门店闹几句,然后才发现,好像变得程序化。这种变化,虽然方便,但也让我觉得,好像利润逐步被系统控制死了。
对了,有个细节我还忘了说,去年我去调研了一下三线城市某品牌4S店,销售告诉我:你看这些车,从年前到销售量基本没啥增长,但修理和保养还能保持个稳定的4个单次/周。可能真的,品质提升了,但维修业务是不是会逐渐缩水?这问题其实很有趣:如果车子越来越好,售后利润越少,那岂不是走一个骗保险、骗配件的套路?
我有个奇怪的猜测:也许这种保证的碳中和也是一种噱头,实际用到的概率还没想象中高,因为很多车主可能根本舍不得那次修钟的等待,导致很多名存实亡的质保其实都是只有名号,没有实际?
嗯,看来,未来这种行业政策还会变化,毕竟没有哪个政策是能一劳永逸的对吧?我倒是挺想知道,你们车辆的维修体验是不是也越来越复杂?比如我感觉,很多像小毛病、小故障,自己能搞定的越来越少,整车到大修才耐心拼凑着修完。
讲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你们觉得,老司机保养次数和质量,是不是直接关系到未来车的剩余价值啊?我估算过,百公里除油耗外,保养成本其实差不多在0.8元左右,算算,也就一块多一公里。可别忽略了车子用得越久,修得越贵。毕竟,无论是修车工还是销售,都喜欢多留点余地。但这东西,真能靠终身质保扛过去吗?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想,像我朋友说的:买车就像买房,花钱越多,越看着舒服。未来几年,谁知道这终身质保还能坚持多久?留个悬念,要不要我再去问问那些面店或者除湿机厂家的政策?嗯……
好了,咱们就这么聊到这儿。你们手里有啥奇怪或好奇的细节,或者遇到过避不开的维修麻烦,都可以告诉我,咱们一起琢磨。毕竟在这行业,变化快得像出门换挡,真全靠踩刹车的时候,才知道静一点是真的好。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