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穷小子,造中国首辆摩托车赚80亿,破产后1元卖掉公司
摩托车厂倒闭居然能让一大帮人破防?你别不信,前阵子嘉陵工厂一块钱卖掉的新闻,直接把无数“老摩友”看得心堵。有人说,嘉陵倒下,国产制造是不是要凉?可细琢磨,真相恰恰相反,嘉陵的故事一点没完,甚至可能比你想的还燃。
一辆摩托,改命的赌注
你知道吗?在七八十年代,国产摩托就一个字:难!搞发动机没技术,进口件还被坑,想进入市场更是各种壁垒。1979年,孙寿彭带着团队去南斯拉夫谈合作,刚落座,对方就开口要高价“买路钱”,气得鼻子都歪,愣是被人家堵在门外。手里没技术,想都不敢想能有出路。
那会儿重庆双碑兵工厂的工人,连摩托车内部都没见过几回。没办法,硬着头皮,把三辆本田摩托拆得干干净净,榔头矬子一起上,死磕出国产CJ50。试车那天,孙寿彭太激动,门牙都摔飞了,照片传出来又心酸又真有点带劲。
北京试销,火遍全国
你以为国产摩托没人要?真不是!嘉陵CJ50一到北京,55辆车当天被抢光。那阵子,天安门巡游,摩托车队刚过,百姓追着跑。骑上这车,有人说比现在开保时捷还要拉风。有人回忆,当年相亲骑着嘉陵,成功率直接翻倍。那时候的嘉陵,简直成了身份象征。
最风光时,嘉陵能年产110万辆,出口七十多个国家。八十亿品牌价值,够养活十个厂。当年中国摩托车的顶流,没别的,全指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头。
技术短板,掉队的现实
但辉煌总有尽头。日系摩托车疯狂占领东南亚市场,嘉陵却还在靠“红鸡公”老技术混饭吃。发动机没升级,外观没变化,技术壁垒被拉得越来越大。有人说,靠情怀吃饭,能挺几年?终归得跟上时代。
工厂里的人是真拼,光是磨一个活塞都能磨出“铁杵成针”的劲儿。可市场不讲情怀,技术跟不上,淘汰就是分分钟的事。
一块钱卖厂,心酸又不服
2018年,嘉陵摩托的资产被一块钱甩卖,消息一出,老车迷心里咯噔一下。有人吐槽,辉煌了几十年,最后居然成了“白菜价”。但你仔细想,这工厂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机器、厂房?都不是。最值钱的,从来是那帮敢用手磨零件的狠人,是一代又一代不服输的工匠精神。
其实,卖厂那年,嘉陵早就在谋新路,转型搞锂电池,算盘打得比谁都清楚。有人可能会说,1块钱听起来挺惨,可这或许正是转型的起点,说不定哪天又杀出一条血路。
骨子里的重庆制造魂
你可能发现,现在东南亚泥地里跑的摩托,车标变了,可底子还是国产货。网上有老车迷笑谈,嘉陵虽然没了,但那股轴劲,早流进了重庆摩帮的血液。有人开玩笑说,南斯拉夫当年还嘲讽中国有没有自来水,现在看新能源车销量,感觉这口气算是出了。
重庆摩帮现在的专利,占全国三成。空调、电动车、无人机,中国制造在全球各地杀疯,这背后都有当年嘉陵“手磨活塞”的倔强劲头。嘉陵倒下的位置,冒出了更多“小巨人”,正是这种精神一茬接一茬。
情怀和现实,谁能撑到最后
摩托圈里经常争,情怀到底能值几个钱?有人怀念嘉陵,有人觉得“技术才是硬道理”。其实两样都重要。没有一帮敢创新、死磕的狠人,再多技术也等于零。可只靠情怀,市场迟早会把你拍在沙滩上。
很多人感慨,嘉陵没了,摩托圈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其实不然。现在一线厂子都还在拼,技术专利堆得比楼还高。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劲头,可能才是中国制造最大的底气。
嘉陵的遗产,比想象更深
嘉陵留下的,不只是几台老摩托,也不只是“红鸡公”成语一样的传奇。更重要的是那种一代人死磕到底的精神。有人会问,现在还有企业肯这么拼吗?答案太明显了,看看现在无人机、电动车,哪个不是靠一群轴人死磕出来的?
嘉陵的故事,讲的是失败吗?其实更像一场轮回。倒下的是工厂,站起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不服输的人。摩托或许换了车标,但制造业的魂还在,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嘉陵的结局,外人看着唏嘘,重庆崽儿可能只会耸耸肩——这才是江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