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里有个现象,让不少人看了直呼“这也太离谱了吧!”——某些新势力造车企业,一边销量爬坡,一边亏损扩大,甚至还能亏到单月十几亿。举个例子,有家新能源车企,2023年上半年卖了大概5万辆车,营收几十亿,结果净亏损竟然超过了差不多30亿!算下来,卖一辆车可能亏掉六七万。对,就是这种“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诡异逻辑。
这事儿搁谁听着都觉得不对劲,卖车不是应该赚钱的吗?或者至少,销量上去了亏损应该缩小吧?怎么会越跑越亏?别说路人了,就连一些投资人,看到这样的财报估计都要掏出计算器,翻来覆去算一遍: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但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慢慢拆开看,背后的事情没这么简单。
先捋清楚几个数字。造车新势力的财报里,最直观的就是销量和营收数据。比如刚才提到的那家亏得很猛的企业,它的单车售价大概在20万出头,整体营收是正比例增长的,应该说不低。但接下来就出现问题了,毛利率——也就是卖车扣掉生产成本后的利润——只有3%左右,几乎刚刚破零。相比传统车企毛利10%、15%甚至更高的水平,这种数字看着确实有点寒酸。
再往下看,这些车企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基本是“吃掉”营收的主要大头。研发投入一年能烧掉几十亿,不少新势力甚至直接把营收的一半以上都拿去搞研发了。销售费用也不低,营销、品牌宣传、大量线下门店铺设,都是笔大账。这种玩法,乍一看像是“钱花的不是自己的”,但其实也不是乱花。
为什么要投这么多研发?因为新能源车企的“翻身仗”就压在技术上,尤其是智能化、电池续航这些关键领域。消费者挑车的时候,你续航短?拜拜。没有智能驾驶?拜拜。造车新势力想在头部玩家里站住脚,必须拿技术说话。传统车企起步早、技术沉淀深,新势力只能靠砸钱加速赶路。看似亏得惊人,其实这是一种“战略性亏损”,赌的是未来研发拿出成果后,市场会买单。
拉同行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这种“前期投入大、亏损猛”的现象并不是新势力独有的。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过程中,同样在经历毛利被研发摊薄的阶段。比如某家老牌车企,近两年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已经让它的利润率明显下滑。再看海外的特斯拉,早期那会儿,几乎年年是亏到怀疑人生的状态,直到单车成本控制住、销量规模化,才开始实现盈利。所以啊,这种“看着吓人”的亏损,其实是行业普遍现象,只是新势力因为底子薄,表现得更激烈一些。
再来说“亏损扩大”这事儿是不是就代表企业在走下坡路?也未必,关键要看它亏的钱花在哪儿。如果是花在研发、渠道建设、品牌推广这些能产生长期价值的地方,那至少说明企业还在“拼”。问题是,有些企业为了冲销量、抢市场,也会陷入一个怪圈——通过大幅优惠、降价抢用户,甚至赔钱卖车。这种策略短期内能提高销量,拉动市场关注,但长期来看很危险。因为这种补贴式打法只能“烧钱续命”,一旦弹药耗尽,消费者很可能转头走人。
当然,亏损本身也不是没有风险。账面上的钱能不能撑得住漫长的研发周期?资本市场对长期亏损的容忍度有多高?这些问题都决定了一家车企的生存周期。我们看到,有些新势力已经因为资金链断裂退出了市场,而头部玩家则在用融资、产品更新、技术迭代抢占更多资源。说白了,这是场淘汰赛,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耐力,确实很难熬过这个阶段。
最后回到那个“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现象,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亏损=失败”的逻辑。更像是企业在搏一场未来的赌局:市场规模、品牌影响力、技术护城河,哪个都不能少。短期看,很吓人,但长期来看,如果能熬过早期的资源密集投入期,后面才是真正的机会。而我们要关注的,不只是表面的亏损数字,而是这些企业的技术进展、产品销量增长,以及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毕竟,新能源这条赛道,现在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