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日本杀了三年,才卖7000台,揭示中国新能源出海的残酷真相——没有捷径,只有耐心和服务赢得信任

比亚迪在日本杀了三年,才卖7000台,揭示中国新能源出海的残酷真相——没有捷径,只有耐心和服务赢得信任

当国内新能源渗透率飙到60%时,车企们都变得不耐烦。

他们都在琢磨,海外市场是不是也能靠内卷赢。

别说,还真的有人觉得,咱们这波三电技术,降维打击,全靠性价比,去了国外不就争排名、拼市场份额嘛。

但偏偏,日本给了个活生生的反例。

刚结束的日本移动出行展,我悄悄打量展台,忽然觉得自己像个旅游团的导游。

东京——这座沉淀了3700万人的超级都市,主角不是新能源车,而是K-car和卡罗拉。

比亚迪在日本杀了三年,才卖7000台,揭示中国新能源出海的残酷真相——没有捷径,只有耐心和服务赢得信任-有驾

电动车?除了某些特定的试驾区,几乎看不到。

在街上,你几乎找不到绿牌车,反倒是满街燃油车,满嘴燃烧的青春味道。

我惯性扫了一眼展会停车场,发现稀稀拉拉就两台比亚迪,还有一台特斯拉。

这算什么?难道是在东京打擂台?

不忘调侃自己:一想到去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差不多到了58%,但日本今年电动车渗透才1.7%,还倒退,心里暗暗发愁。

这1.7%——这个比例,几乎和中国2016年的水平一样。

更别提充电设施了,整个大东京才大概1.3万个充电桩。

你知道深圳吗?一座面积差不多的城市,充电桩就有42万个。

我还特意翻了翻笔记:东京23区,连三千个充电桩都算极端稀缺。

要在这个地儿推广电动车,是真得拼命隔空撒野。

展会上,日本本土巨头的汽车展出面积,几乎全部还是燃油和混动。

丰田、本田和日产,带来的都是未来车概念——实际上就是纸面上的电动化。

比亚迪在日本杀了三年,才卖7000台,揭示中国新能源出海的残酷真相——没有捷径,只有耐心和服务赢得信任-有驾

比如丰田的bZ4X,实际上是送回国内的,在日本几乎找不到量产的影子。

本田带了个电动概念车,日产也只是把国内的版本移植过去(其实日本是右舵,国内是左舵)。

你说,日本车企的套路都是按部就班,没有什么闪光点。

比亚迪:从官司缠身到市场孤岛。

别看比亚迪现在是日本唯一展出的中国车企,它走的路,真是血泪史的一部分。

我记得刘学亮说:2004年,我站在东京法院的被告席上。

对,你没听错,索尼、三洋的专利战都把比亚迪打得焦头烂额。

那会,日本封闭的供应链硬得令人发指。

奔驰宝马一年到头也扑不进去,别说当零配件制造商。

后来,比亚迪找到了出路。

就是死磕,硬拼。

2005年,他们靠几位愣头青律师打赢了,否则今天恐怕就没机会讲故事。

我专门去看了比亚迪的日本展台,给你画个字:不大,但一定策略明确。

比亚迪在日本杀了三年,才卖7000台,揭示中国新能源出海的残酷真相——没有捷径,只有耐心和服务赢得信任-有驾

推出日本专属的K-Car RACCO,领先的混动海狮06DM-i,还有一排纯电升级款。

这一招,不错——针对性极强。这点,其实在日系车里早就根深蒂固。

比亚迪还搞了纯电卡车T35,首次在日本亮相。而且有J6、J7、K8巴士大军。

他们早在日本大巴市场就占据第一,把对手打得喘不过气了。

销量?三年多才7000多台。

我问刘学亮:那目标啥?

他说:没定,因为知道不会高。

他们最主要的事,是建立销售网络——计划年底搞到100家经销店,实际估计80家。

我特意去东京目黑区的比亚迪门店看了看——邻居就是奥迪。

门店不大,但在这个区域,买电动车的主力是中年人,住独栋小楼。

中年家庭,车位方便,充电简单,才是真正的买家。

我还想问,这些中年买家究竟怎么打消自燃不安全的顾虑?

朋友说,日本人天生谨慎:

比亚迪在日本杀了三年,才卖7000台,揭示中国新能源出海的残酷真相——没有捷径,只有耐心和服务赢得信任-有驾

你不觉得这很像咱们当年买手机,前两代都怕?不仅技术要成熟,安全保障也不能差。

我知道,他说得对。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工程师韦兴喝着咖啡,站在比亚迪展台前,看着售车流程,他嘴角带笑:关键还是信任。

为什么比亚迪在日本的动作这么缓慢?

出海从来都不是简单产品搞定。

无数企业败在信任门槛和文化差异上。

你以为只要技术好就赢了?

不。有效的信任机制,是比亚迪能在日本坚持下来的根本。

这路,太难走了——

比亚迪结束时才卖了7000台车,但我相信,他们的努力其实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些日本家庭。

也许有一天,中年家庭在饭桌上争论买丰田还是比亚迪,会变得正常。

只要服务这个概念,不像现在这么被陌生和排斥。

比亚迪在日本杀了三年,才卖7000台,揭示中国新能源出海的残酷真相——没有捷径,只有耐心和服务赢得信任-有驾

但,这一路走来,谁会想到出海会如此漫长、如此寂寞?

都说输了会很惨,可没有人告诉我,赢的背后,还要用耐心、用真心去打磨。

是不是太理想?

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出海。

对了,读者朋友们,你们觉得比亚迪或者其他中国品牌,未来能否在日本真正站稳脚跟?

还是,只是短期闪耀一下,就再也没有人记得当年的拼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