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明确2025年核心目标:完成上市计划!
“你见过在瀑布里划船的人吗?水流奔腾而下,稍一松手就会被冲得无影无踪。”这是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在今年初的干部大会上打的比方。他用这个生动的比喻,形容当下汽车行业的竞争态势——不进则退,而奇瑞选择逆流而上,目标直指2025年的“双重冲刺”:既要保持销量与技术的领先,更要完成筹划多年的上市计划。
为什么一家年销量超260万辆、连续22年蝉联中国汽车出口冠军的企业,非要把“上市”当作头等大事?答案藏在奇瑞过去20年的故事里。这家从安徽芜湖“小草房”起家的车企,早在2004年就开始筹划上市,却因种种原因屡屡搁浅。有人调侃奇瑞是“最会造车却最不会上市”的企业,但正是这份专注技术的“笨功夫”,让今天的奇瑞有了敲响资本市场大钟的底气。
20年等待,终迎上市“临门一脚”
今年2月28日,奇瑞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消息激起千层浪。文件显示,奇瑞计划募资约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亿元),资金将用于研发新车型、升级智能技术、拓展海外市场等。这距离尹同跃年初那句“2025年必须完成上市”的誓言,仅仅过去两个月。
回看奇瑞的上市路,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2004年首次筹备上市时,比亚迪、吉利等同行还在摸着石头过河;2016年尝试借壳上市时,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刚刚兴起;直到2023年立讯精密百亿注资,才让奇瑞扫清了股权障碍。如今,奇瑞的股东名单里既有国资背景的芜湖投资控股,也有立讯精密这样的科技巨头,形成了“技术+资本”的双轮驱动。
凭什么让资本市场买单?
资本市场从不相信眼泪,只认硬核实力。奇瑞的底气,来自三组亮眼数据:
1. 销量“狂飙”:2024年卖出260万辆车,同比增长38.4%,相当于每天卖出7000多台车。其中新能源车暴涨232%,出口量114万辆,比某些车企全年总销量还高;
2. 技术“护城河”:三年砸下近170亿研发费用,鲲鹏电池、雄狮智舱等黑科技层出不穷。最新的星纪元ET车型,甚至用上了“激光雷达+城市智驾”组合,硬刚特斯拉;
3. 全球“朋友圈”:从墨西哥工厂到西班牙研发中心,从马来西亚到乌兹别克斯坦,奇瑞在海外建了6大生产基地,产品卖到80多个国家。去年海外收入占比达44%,真正做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
最让投资人动心的,是奇瑞的“全能型选手”特质。当其他车企还在纠结“要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时,奇瑞早已玩转“油电协同”——瑞虎8连续多月蝉联燃油SUV销冠,风云序列用一年时间就完成新能源全品类布局。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战略,让奇瑞在行业变革期稳如磐石。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翻开招股书,能看到奇瑞对未来的野心勃勃:
- 产品矩阵:2025年将推60款新车,既有搭载固态电池的旗舰车型,也有面向Z世代的智能小车;
- 技术突破:智驾系统从C-Pilot 4.0升级到5.0,2026年要实现城区自动驾驶;
- 全球攻势:欧洲市场被列为重点目标,计划用高端子品牌星途打开“汽车发源地”的大门。
这些规划的背后,是奇瑞对行业趋势的精准预判。当同行还在价格战里厮杀时,奇瑞已把目光投向更远处:用上市募集的资金打造“技术奇瑞”“全球奇瑞”。正如尹同跃所说:“我们要吃技术饭,更要吃‘无人区’的饭。”
从“小草房”到“世界500强”
在奇瑞芜湖总部,至今保留着初创时的“小草房”模型。这间简陋的砖房里,曾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如今,“小草房精神”被赋予新内涵——全球化的视野、精益化的管理、数字化的转型。
这种精神投射在具体行动上,就是奇瑞人的“较真”。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们敢把新车开上青藏高原测试极端路况;为了提升服务,推出“终身质保+免费救援”政策;甚至专门成立“用户研究院”,把车主的吐槽变成产品升级清单。正是这些细节,让奇瑞在J.D.Power质量榜单上拿下三项“自主第一”。
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奇瑞的上市倒计时已经开始。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一个中国品牌向世界证明:专注技术、敬畏市场的企业,终将赢得时代的奖赏。当港交所的钟声响起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一家车企的成长宣言,更是一个关于坚持与突破的中国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