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满大街跑的“T”标儿越来越普遍,大家伙儿也算司空见惯了。
但最近,特斯拉那家落户在魔都的超级工厂,攒出来的Model Y,开始一股脑儿地往袋鼠国、扶桑、高丽、星加坡这些地方倾销,这就有点意思了。
按马斯克家的说法,每个月稳定出货超过三万台。
这数字,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琢磨琢磨,咱们印象里,“华夏出品”,那可是平价玩意儿的代名词。
可现在,挂着“中华制造”的特斯拉,居然成了老外眼里的紧俏货。
这反差,是不是有点赛博朋克?
当然,有人会撇撇嘴,这有啥稀罕?
中国制造早鸟枪换炮了。
这话不假,但升级到啥段位了,估计不少人心里没个数。
就拿这次出口的Model Y来说,它可不是简简单单地贴牌了事。
特斯拉对外那谁来着(陶琳),撂下一句话,说魔都工厂的Model Y,已经成了亚太地区新能源消费升级的一大推手。
这话听着有点官腔,但数据这玩意儿,是铁打的事实。
在澳大利亚,Model Y刚一露面,一周就订出去五千多辆,刷新了当地电动汽车单周成交量的新高。
这说明啥?
说明这车,确实有点门道。
这“门道”在哪儿呢?
一方面,是硬实力的提升。
新型液态金属银漆面、风阻系数的精雕细琢、宁德时代的新款电芯,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进步。
特别是那个电芯,零下20℃还能保有85%以上的续航,这对于在凛冬瑟瑟发抖的北方用户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
另一方面,是接地气的策略。
特斯拉和国内互联网大厂联手,捣鼓出一个智能语音系统,能飙普通话、粤语,甚至东南亚好几种土话。
这可比那些只会蹦“hello world”的洋玩意儿强多了,倍儿亲切。
不过,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斯拉魔都工厂背后那条长长的产业链。
据说,这个工厂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突破九成五。
这意味着啥?
意味着一辆特斯拉,绝大部分零件都是咱自家企业造的。
更炸裂的是,特斯拉还孵化出32家“隐形冠军”供应商,其中15家还通过特斯拉的背书,挤进了日韩车企的供应链。
这事儿,就有那么点“反哺”的意思了。
过去,我们是扒着日韩的技术学,现在,咱的供应商,反而成了他们的座上宾。
这种“中国智造,全球共享”的模式,才是真正的王炸。
当然,有人也许会犯嘀咕,特斯拉这么横冲直撞,会不会对咱们本土品牌造成碾压?
我觉得,这倒不必杞人忧天。
有竞争才有进步,能逼着中国车企奋起直追。
再说,特斯拉的产业链,也能带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跃迁。
就拿这次出口的Model Y来说,它的软件系统能无缝对接亚太地区17个国家的充电网络。
这背后,是中国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上砸下的真金白银。
没有这些基建,Model Y再牛,也只能趴窝吃灰。
提到充电桩,特斯拉还盘算着在亚太市场增设八千个充电终端。
再加上魔都工厂100%可再生能源供电体系,这简直就是要打造一个全链路的绿色出行生态。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当第一批Model Y从横滨港口鱼贯而出的时候,车屁股上那行“Made in China”的字样,确实让人百感交集。
从前,我们总觉得“华夏出品”是廉价货,可现在,它却成了高精尖的代名词。
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到技术标准的制定,再到产能的扩张和生态的赋能,中国智造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正在润物无声地重塑着亚太地区的出行版图。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崛起”。
所以,别再带着老眼光,把特斯拉简单粗暴地看作是一家美国公司了。
它更像是一剂猛药,一个加速器,推动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凤凰涅槃。
而我们,也应该以更开阔的胸襟,拥抱这场变革。
毕竟,谁能先人一步,谁就能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