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多款车型车身钢板厚度对比解析

汽车安全性及钢板厚度一直是汽车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在市场上,关于不同车型钢板厚度的说法层出不穷,其中日系车钢板较薄,而德系、美系车钢板较厚的观点较为普遍。然而,这些观点往往缺乏实际数据支持,消费者往往只能道听途说或凭个人感受来判断。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各款车型的钢板厚度,我们进行了一项全面的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近百款市场上热销的车型,通过实际测试获得了各款车型的详细钢板厚度数据。希望通过这些真实、可靠的实测结果,能帮助消费者对汽车钢板厚度形成更清晰、理性的认知,为购车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车身覆盖件厚度检测,即钢板厚度检测,是本次调查的关键环节。在检测过程中,我们将每款车型划分为五大区域进行测试,包括引擎盖、车顶、前后车门、左右车侧围以及后备箱盖板。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在每个区域随机选取了三个不同的测试点,并计算这三个点的平均值,从而得出该区域的钢板厚度。最终,我们将这五大区域的钢板厚度平均值进行汇总,得出该款车型的钢板厚度平均参考值。

技术指标:

测量范围:0.65~400mm(根据探头不同而异)
薄涂层模式穿透力:小于1mm
厚涂层模式穿透力:大于1mm
显示精度:0.01mm、0.1mm
误差范围:0.5%+0.03mm
材料声速:508~18699m/s
扫描速度:2次/秒~20次/秒
频率带宽:1~10MHz
尺寸:136(长)×72(宽)×20(高)mm
工作温度范围:-10℃~50℃

功能特点:

涂层穿透测量:无需清除被测物体表面的油漆、塑料等附着物,即可直接测量基体厚度;
多种实用测量模式:包括标准测量、最大值测量、最小值测量、差值测量、平均值测量以及高温测量模式(需配备高温探头);
便捷的数据保存模式:支持分组保存并可选择每组保存数据量,简化了操作步骤;
大容量数据存储:最多可存储2000组数据。

检测结果概览:

本次调查涵盖了自主品牌、欧系(涵盖英、法、德等国家)、日系以及美系等26个汽车品牌,共计95款车型。依据《汽车工程手册》的记载,车身外部件如顶盖、车门、翼子板、行李箱盖和发动机盖等处的钢板厚度,通常允许的范围在0.8mm至2.0mm之间。以下是所有车型的详细测试结果。


■ 小型车并不意味着车身更薄

在汽车领域,一个普遍的误解是:车越小,其车身钢板厚度就越薄。然而,这一观念并不总是正确的。事实上,车身的厚度并不仅仅取决于车的尺寸,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品牌、车型、以及车辆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小型车就一定拥有更薄的钢板厚度。

根据我们的经验,往往会认为小型车由于成本控制的原因,其钢板厚度会相对较薄。然而,通过实际测试,我们发现事实并非总是如此。确实,部分小车的钢板厚度测试结果较薄,但许多品牌实际上都做到了公平对待。甚至有些A0级或A级车的钢板厚度超过了某些B级车。因此,车的大小并不直接决定钢板厚度,更重要的是看汽车制造企业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

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会认为豪华车会拥有更厚的钢板厚度以确保安全。然而,在本次钢板厚度调查中,两款宝马车型却打破了这一常规认知。宝马328Li和宝马X1在应用轻量化技术后,其钢板厚度实测平均值分别为0.82mm和0.86mm,明显低于同级别的大众帕萨特和大众途观。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具有足够的强度来保障车内乘员的安全。


在轻量化技术的推动下,豪华车型如宝马328Li和宝马X1,其钢板厚度并不总是厚于其他车型。相反,它们通过先进的技术,不仅降低了油耗,还确保了车身的强度。那么,在钢板厚度的实际测试中,是否真的存在日系车钢板较薄,而德系和美系车钢板较厚的情况呢?


通过整体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钢板厚度的表现上,日系车并非最差。事实上,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更为令人担忧。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几个自主品牌汽车的钢板厚度平均值均维持在1mm左右,甚至有些品牌的车型其钢板厚度平均值不足1mm。

日系车并非都采用薄钢板,其整体表现实际上优于自主品牌。然而,若以1.2mm厚度为基准进行划分,我们会发现,多数自主品牌和日系车都位于分界线以下,而欧系车和美系车则大多处于分界线上方。这进一步证实了日系车钢板较薄,而德系和美系车钢板相对较厚的观点。同时,我们的检测结果也显示,自主品牌和日系车在钢板厚度方面仍有待提升。

另一方面,城市型SUV由于其源于成熟车型平台,因此在钢板厚度上保持了与母平台车型的一致性,甚至在刚性方面还有所提升。然而,对于像路虎这类纯粹的越野车而言,其更需要厚重的钢板来提供防护。因此,在本次检测中,路虎品牌以其出色的钢板厚度表现脱颖而出,其旗舰车型揽胜更是以最厚的钢板厚度赢得了冠军。

此外,在整体表现不佳的日系车中,三菱欧蓝德的数据显得尤为出色。其1.65mm的平均参考值不仅展示了这款SUV的强大适应能力,也进一步突显了SUV车型在钢板厚度方面的优势。

综上所述,虽然车身的整体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车身结构设计、所用材料等。但不可否认的是,钢板厚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考因素。在相同材质的情况下,钢板越厚,其对冲击力的抵抗能力就越强。然而,由于轻量化技术的成本压力,目前尚无法在各车型区间大规模应用。因此,消费者在评估车身安全系数时,钢板厚度仍然是一个有效的判断依据。在这方面,自主品牌和日系车仍需努力提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