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都公认的比亚迪车主一直都是在维权,降价太快,改款也快,前脚刚提车后面就降价,让老车主心都碎了。
我提车那会儿,正苦苦跟销售磨价,心里还在盘算着这点儿优惠能不能再砍点,刚开始还不怎么起劲,毕竟比亚迪的价格一直像坐过山车一样,反反复复。算是底价了,也算是将就着提了车。
我记得那天,4S店的店员笑着说:哥们,这个价格就这么定了,别再折腾了。我就随口要了个减价2千块,算是心里有点小满足。谁知道没几天,消息就炸开了锅,新款发布了!
那天我刚翻了下手机,朋友圈里朋友发了广告,居然新款比我提的那个型号还贵5000块。
心里那叫一个酸,差点想跟销售骂一句:你们这是欺负老实人吧?其实我大概心里明白了,比亚迪的W两级价格策略。
他们赶在我提车后面,就开始调整售价,恐怕是为了刺激新款的销量,赶紧出手抢市场份额。
我对比了一下同价位的车型,像是长城、吉利、蔚来。
同样的价格范围下,谁都能找到配置差不多、动力也强一些的车。比亚迪在某些细节方面,似乎总差一点点耐用或质感让我心里有点挂念。
采购供应链算是比亚迪的软肋吧。
你知道吗?供应链就像跑步比赛,要用最好的鞋子,才能跑得快。
比亚迪的芯片、电池问题,一直是个敏感点。
有段时间,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网友爆料:大批量的电池供应商出货,没有办法全控,导致车辆交付延迟。
这基本算是行业的共识吧,芯片、芯片,长时间缺货,陷入了超级依赖的恶性循环。
你总会想,品牌大了,研发走向多元,但能不能真正理解用户需求?
比亚迪在我看来,除了价格战,似乎少了点用心。
我还记得那个朋友,去年买了辆比亚迪宋Pro,他说:别的车都比我这个配置贵,速度快,但用着用着就觉得有点问题:车内异味、隔音……我都没细想过,这就是说,质量和品控可能还差点意思。
我想,可能每个厂家都在追赶,但研发上的短板,跟供应链的捉襟见肘,谁都逃不过。
这不禁让我想到,车子其实就像个用料讲究的餐厅,原材料好,一碗汤都能喝出香。
要不,为什么三四线城市的车主们,都跟我说:买得起价,买不起质啊。
有次我问修理工:这车哪块最容易坏?
他说:刹车片、轮胎、线束……简单型号玩多了,都知道充分利用零部件的替换和修配就能省点钱。
这份熟悉感,说白了,其实也是对供应链的考验。
而且,你以为厂商折腾新颜、出新款,客户就舒服?
其实不然。
那天我和邻居大爷聊,他说:这比亚迪啊,出新车快,改款不停。我要是个老车主,心都碎了。
我还想着,这是不是代表:开发成本高、换代压力大?但似乎都没有厂商愿意多讲真话。
你看,刚提出的车价,心想:换个低配,加点装潢就能搞定了。
但车一上市,价格便直线下滑,消费者的购物心态变得尤其敏感。
我在想,是不是这种快进快出的策略,给老客户造成了心理压力?
感情投资和精神损失都很难弥补。
会不会有人注意到,市场里那些被压价感动的,结果往往是买了个心理安慰?
或者说,有没有可能,真正能让车主心安的,不是价格,而是品质的稳住?
车价的变动、改款频率,哪个又不是市场调控的结果?
我猜,有些人可能觉得:只要新款一出,老款就贬值快了。
这点,我没细想过,但有个心理:一台车的价值,除了二手价格,还包括它带来的使用体验。
让人心疼的是,可能有车主,提完车不到半年,因为价格战、沉淀不下来,心里就开始觉得不值当。
是啊,世界没有绝对的好,只有不断的平衡与妥协。
有时候看着名叫比亚迪的品牌走得这么快,心里总隐隐觉得:这步伐,会不会太激烈?
有人会问:这是不是决定要快、猛出牌的节奏?
可能吧,尤其在今年的市场环境里。
我挺纳闷:在这个追求速度的年头,有没有谁真正能静下心来捋一捋自己手中这辆车的心思?
比如那天,我开着车在高速上,调了个自定义驾驶辅助,忽然觉得,和市场策略没啥差别——都在追求快,但脑袋有没有想过稳几个字?
(这段先按下不表)
也许这个问题没人能给出答案,但我敢说,老车主们心里都清楚一件事:买车,最后还是得靠自己用心去维护。
这让我忍不住想:买车是不是也变成了心理博弈?
还记得我朋友说:你车好不好,别只看配置,还得看厂家的服务和维护。
说来说去,这个行业,也真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圈子。
我想问: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上,真正值钱的,有没有可能还是那一点点用心和耐心?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