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红是非多,明星企业也是一样,比如华为,每次只要出现与华为相关的报道,评论区总是热闹非凡,特别是关于智能驾驶汽车事故的新闻,评论量往往都轻松过千。
但是,我发现大家对于智能驾驶存在很深的误解,比如:
智驾不能规避驾驶事故发生还叫什么智驾?
智驾为啥总在事故发生前退出?这不是把责任甩给驾驶员吗?
说真的,如果大家对自动驾驶技术没有准确的理解,而随意依赖生产商推出的“智能驾驶”功能,这无疑是非常令人担忧的。这种做法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
首先,什么是智驾
智驾是自动驾驶系统的简称,国际上对于自动驾驶有着明确的分级。只有L5级别的自动驾驶才能称为完全自动化驾驶,全程不再需要人类驾驶操控,在此之前L1和L2是辅助驾驶,L3和L4是条件自动化和高度自动化。
从功能的角度来讲,L1和L2主要通过自适应巡航、自动并线、自动泊车辅助功能降低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执行层面的操作;L3级别则将自动进行大部分常规决策和执行,只有超出决策范围时提醒驾驶人接管和决策;L4级别则基本全部决策和执行都交由系统进行,只有特殊情况才提醒驾驶员接管;可以发现L1到L4都是需要驾驶员参与的,特别是L2级别大部分决策还是驾驶员。
目前国内主流的智驾都是L2级别,哪怕宣传无限接近L3也还是L2,这就解答了网友的两大误区:
1、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L5级别完全自动驾驶,解决因为人驾驶可能存在的各种事故风险,但是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L1到L4都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辅助驾驶员降低驾驶疲劳,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2、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之前,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必须时刻关注行车状态,并且随时接管;而厂商在侦测到路况风险后,进行提示,要求驾驶员接管并退出辅助驾驶,也是为了避免干扰驾驶员的处置。
第二,从立法角度来看,L3以下责任主体依然是驾驶员
目前自动驾驶在全球依然是一项新兴的技术领域,全球都处在逐步规范和立法的阶段,我们国家2023年 1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对自动驾驶的准入规范进行了具体要求,并完善了相关规则,明确了试点车辆发生事故的处理办法,视不同情况确定交通事故责任归属。
其中明确:
L0-L2级别,驾驶员是主要控制主体和决策者,因此责任承担主体一般为驾驶者本人。
L3级别,发生交通事故,第一责任人均是驾驶员,但如果是因为车辆质量缺陷等原因导致事故,驾驶员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者、销售者追偿。
L4-L5级别,原则上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负责和赔偿。如果是因为驾驶员的不当行为导致事故发生,驾驶员也可能承担一定责任。
我们可以看到,从自动驾驶等级的定义到立法对不同等级自动驾驶责任主体的划分,L2和以下级别的自动驾驶,驾驶员都是责任主体,所以行车过程驾驶员需要时刻保持关注,切不可完全依赖智驾。
第三,自动驾驶厂商的社会责任
科技发展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服务于人。厂商推出自动驾驶的目的是通过服务于大众获取利益,因此在产品推广的过程中必须肩负起新技术科普的职责,在帮助用户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支持,甚至在用户未掌握驾驭产品的能力之前要禁止用户使用。
在这方面我们看下风口中的问界如何应对。问界用户要开启智驾功能有一个先决条件:通过AITO智驾考试,有点类似我们开车先要考驾照。
考试内容涉及车辆提供的各项智能服务,只有完成对应项目的考试,在行车过程中才能使用该项功能。
在考前学习视频中,清晰告知智驾仅为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员需要始终保持警惕。
并且明确要求驾驶过程全程手握方向盘,驾驶过程中多次发生脱手行为,会限制用户再次使用智驾功能。
针对交通复杂场景需要谨慎使用智驾也给出明确提示。
同样,在后续答题考核过程中,会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强化考核。
如果用户认证观看视频,并且完成考核的话,基本对于智能驾驶系统合理使用的条件会有明确的认知。
最后,小编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小编的车有L2级别自动驾驶功能,亲身体验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这些功能在长途驾驶中确实能够极大降低驾驶疲劳,但是在驾驶过程中只要开启辅助驾驶,小编一定会把脚放在刹车上,保持关注车道行车环境,目前已经安全行驶6万公里。所以,小编能深刻感受到科技给驾驶带来的便利。
从古至今,人类不断探索与征服自然力量,从最初掌握火的使用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到近代电力的利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再到现代对核能的开发预示着无限可能。这一路走来,我们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唯有不断接触新知、深入学习并最终掌握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进步服务于自身,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
智车UserGuide:问界M7智驾版【智驾领航辅助】使用安全须知
上观新闻:国内首次!自动驾驶发生交通事故权责划分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AITO APP智驾考试、车主指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