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性能锁马力用户权益受损

最近,小米汽车的排位模式更新上了热搜。大家讨论得最多的,是它新推送的车机版本对动力输出做了限制——新买的小米SU7 Ultra,1548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得跑出赛道成绩才能解锁,不然只能用900匹马力。这听起来就很抓马。你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辆“顶配性能车”,结果厂商告诉你,你得证明自己配得上这辆车的性能,不然对不起,先把你锁住。乍听之下,简直是汽车行业的“反向加价”。不少人直接冲到了雷军微博下开骂,顺便拉高了小米汽车的关注度。

这事为什么让人炸?因为它触碰了一种购买时的心理预期。性能车的性能,是车主的权利,而不是厂商的条件。就像你去买一部手机,结果厂商告诉你,8核处理器暂时只能用4核,剩下的4核要看你能不能在应用里跑高分。这样的限制不管是出于技术原因还是商业逻辑,都会显得很别扭。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用户预期相对固化的领域,更别提性能车这块儿,是根红线。

小米汽车性能锁马力用户权益受损-有驾

不过,这件事不光是心理层面的“别扭”,背后其实还藏着更大的行业逻辑。我们来拆开看。

先从销量和争议说起。雷军自己公布了数据:4月,小米汽车交付了28000台。这对于一个刚入局的车企来说,成绩并不算差,甚至可以说是很亮眼。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不管是特斯拉、小鹏、比亚迪,还是理想、蔚来,他们的销量背后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累。小米汽车刚推出旗舰车型SU7 Ultra,能在一个月内交付这么多车,已经证明了它的市场接受度。

小米汽车性能锁马力用户权益受损-有驾

但销量高归销量高,争议也是真的多。先是这次的排位模式解锁限制,引发了性能车用户的不满;再就是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问题。小米汽车之前宣传的时候,强调舱盖的气流导出和辅助散热功能,但被用户发现其实效果有限。于是小米不得不深夜发文道歉,给未交付订单的用户提供改配铝制舱盖的选项,还得给已经提车的用户送积分补偿。

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顶配性能车SU7 Ultra,成了争议的重灾区?这辆车的价格不低,定位不低,雷军自己也很重视。按理说,它应该是用户体验的最好体现,却一上线就各种“翻车”。是产品设计出了问题,还是厂商在商业模式上走了一步非常激进的棋?

从表面看,像是后者。排位模式的限制条件,明显是为了绑定用户行为,让他们参与到小米汽车的赛道生态里。这种操作,在智能硬件领域其实不算罕见。很多高端产品都会通过一些限定玩法,来强化品牌的独特性,同时积累用户忠诚度。但放到汽车领域,显然没有那么简单。车是刚需产品,它不像手机或者耳机,用户可以接受它的功能逐步解锁。尤其是性能车,它的核心卖点——就是性能。一旦厂商限制这部分性能,就会冲击用户的购买信心。

小米汽车性能锁马力用户权益受损-有驾

但这里有个关键点:小米汽车的用户定位。本质上,小米汽车是“小米系用户”的延伸。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性能车品牌,也不是新能源领域里的“豪华定位”。它更多是在建立一个属于小米生态的汽车产品。所以,小米汽车的这种激进玩法,其实是某种试探。这不是它对性能车市场的“冒犯”,而是它对小米用户的边界测试。

再来看碳纤维舱盖的争议。这段也是典型的“宣传过度”。汽车行业里,碳纤维舱盖本身就是一种偏性能导向的配置,很多品牌都用这种材料来优化车体轻量化,也有一些厂商宣传它的气流导向功能。但舱盖的实际表现,取决于设计逻辑。小米汽车在宣传时强调了它的散热功能,但最终效果没达到预期,于是被用户抓住了漏洞。

小米汽车性能锁马力用户权益受损-有驾

这事看起来是个失误,但其实透露了一个行业的共性问题。新能源车企尤其是新势力,特别喜欢给产品加概念。某种功能或者材料,本身可能只是一种微调,但一经包装,就成了“黑科技”。用户买单了,销量上去了,但问题也跟着来了。宣传的落差一旦出现,必然会成为争议点。

那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小米汽车的这些争议,是它的战略性动作,还是某种盲目激进?

从行业背景来看,它其实并不算离谱。要知道,新能源车企的崛起,本身就是一场“高风险”游戏。传统车企有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优势,新势力车企必须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迅速抢占市场。小米汽车作为手机领域跨界来的“新新势力”,它的压力更大。这种压力,推动了它的激进策略。比如,通过绑定用户赛道成绩来强化生态,通过高概念配置来吸引目光。这些动作看似“惊悚”,但它们确实有章法。

小米汽车性能锁马力用户权益受损-有驾

我们再看看同行。有多少车企在搞类似的事?比亚迪最近的高端车型,也在用概念化的功能吸引用户;理想和蔚来,早期也都是通过高成本研发来抢市场,而不是追求短期盈利。甚至连传统车企,比如奔驰、宝马,也开始在新能源方向上玩“功能限定”。所以,小米汽车的这些操作,其实不是太离谱,而是它作为新势力必须走的“抢眼球路线”。

总结下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开其实不太怪。小米汽车的争议,暴露了它的策略:通过用户绑定和概念化功能,快速积累市场认知。但对用户来说,这种策略的边界很重要——你可以激进,但不能让用户的核心需求受损。这场争议的教训也很明确:性能车的性能,是底线,宣传要打,但得守住实际体验。

接下来,小米汽车会怎么走,是值得关注的。它已经站在了新能源赛道的起跑线上,但要跑远,得看它能不能找到一个稳住用户的平衡点。最终,销量、用户口碑和品牌认知,还是要回归到“车”的本质上来。这一局,才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