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位车主通过汽车投诉平台反馈,其购买的上汽大众ID.3磷酸铁锂电池版本车辆存在异常掉电现象。一位车主称,车辆在停车场停放两小时后,电池电量从36%骤降至22%,且充电时显示电量快速回升至20%,但实际仅充入47.7度电,虚电问题明显。
问题并非个例。据车主透露,车友群内已有数十人报告相似故障,部分用户甚至多次返修仍未彻底解决。厂家曾提供电池重置指导文件,但多数车主反馈校准后问题依旧存在。
此次涉及的车型为2025款改款聪明版ID.3,搭载磷酸铁锂电池。与同期上市的三元锂电池版本(2025款聪明版)不同,仅磷酸铁锂版本出现集中投诉。
上汽大众官方客服回应称,异常掉电源于磷酸铁锂电池特性,静置后电量显示存在偏差,并非电池质量问题。**“可正常使用”**成为官方核心结论。
针对这一现象,厂商建议用户定期将电量用至12%-15%,静置两小时后充满。但车主质疑:为何其他品牌磷酸铁锂电池车型未出现类似问题?
技术层面,行业分析师指出,磷酸铁锂电池一致性较差,电池管理系统(BMS)需更高精度。三元锂电池放电曲线线性度更优,电量计算相对简单,而磷酸铁锂电池内阻差异可能导致电芯损耗不均,进而影响显示准确性。
然而,车主的核心诉求并非理论解释,而是实际续航稳定性。有用户记录,车辆停放一夜后掉电超20%,另一车主称“锁车3小时电量减少10%”。频繁掉电直接影响出行体验,部分用户甚至表示将不再考虑上汽大众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大众强调电池模组由宁德时代提供,但总成由自身制造。供应链分工与品控责任划分是否清晰?这一细节或许暗示问题根源不单在电芯本身。
目前,厂商承诺通过软件升级优化数据匹配,但解决方案尚未落地。车主担忧:等待期间,车辆安全性如何保障?若掉电伴随极端天气,后果是否可控?
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低、寿命长,但管理难度高。此次事件暴露了车企在电池管理系统开发上的短板。若无法平衡技术特性与用户体验,低价策略恐难支撑长期口碑。
上汽大众ID.3并非首款因电池管理引发争议的车型,但批量投诉叠加用户信任危机,已对其品牌形象造成冲击。如何在成本控制与品控间找到平衡点,或是新能源车行业的共同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