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又被冻20亿!全资销售公司成“法拍品” 造车新势力扛不住了

7月刚开头,哪吒汽车就给咱整了个大活——20亿股权又双叒叕被法院冻结了!还是那个叫“众联天下”的销售公司,今年1月冻过一次,7月再来一次,20亿跟纸糊的似的,说没就没。咱就说,现在的新能源车企到底在玩啥?是造汽车还是造“冻品”?前几年融资几百亿跟喝凉水似的,如今连卖车的公司都能被法院扒层皮,这剧情比《狂飙》还刺激,比《甄嬛传》还抓马!

哪吒又被冻20亿!全资销售公司成“法拍品” 造车新势力扛不住了-有驾

一、“销售公司被冻”=车企钱袋子被锁死?这可不是小事!

可能有人要说了:“不就冻个股权吗?车企家大业大,20亿算个啥?” 这话可就外行了!咱先搞明白,“股权冻结”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说白了,就好比你钱包里有张银行卡,里面有20万,但银行突然通知你:“这卡被法院锁了,钱你看得见摸不着,想花?先问债主同不同意!” 而这次被冻的“众联天下”,可不是啥边角料公司——它是哪吒汽车100%全资控股的销售公司,成立8年,注册资本20亿,干的就是卖新车、卖零件、搞售后的活儿。简单说,这就是哪吒的“钱袋子”+“生命线”!

哪吒又被冻20亿!全资销售公司成“法拍品” 造车新势力扛不住了-有驾

老百姓买车的钱、修车的钱、经销商打款的钱,最后都得汇总到这儿;哪吒给员工发工资、给工厂进零件、给门店铺新车,也得从这儿掏钱。现在倒好,钱袋子被法院锁死了,你说哪吒拿啥运转?总不能让员工拿汽车模型抵工资吧?总不能让4S店拿说明书当配件卖吧?更绝的是,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冻结了——1月冻20亿,7月又冻20亿,同一公司、同一金额,你当法院是开银行的,钱随你冻着玩?

这里面只有两种可能:要么1月那笔钱到现在都没还上,法院干脆“续冻”三年,让你慢慢还;要么是又冒出新的债主,排着队来“讨债”,毕竟20亿的窟窿,可不是说填就能填上的。咱就按最乐观的猜,就算1月的钱还上了,7月又来20亿新债,这半年时间哪吒亏了多少?是卖车亏的?还是扩张亏的?不管咋亏的,能让法院连着两次对“销售公司”下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哪吒的现金流已经绷到极限了,再不“锁钱袋子”,债主怕连渣都捞不着!

二、前几年“融资狂魔”,现在“冻结专业户”?新能源车企的“冰火两重天”

要我说,哪吒这事儿,根本不是个案,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缩影”。前几年新能源赛道多火?那真是“猪站在风口上都能飞”——只要你敢说“我要造车”,不管有没有工厂、有没有技术,资本就敢给你砸钱。PPT造车间、概念车走秀、销量数据掺水……反正先把估值拉起来,融到钱再说。

哪吒当年也是这么玩的。靠着“国民电动车”的名头,拉来360当股东,融资一轮接一轮,估值一度冲到几百亿,门店开得比奶茶店还密集,广告从电梯贴到地铁,老板接受采访时张口就是“三年冲进造车新势力前三”。可问题来了:车卖出去了吗?利润在哪儿?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哪吒全年销量不到15万辆,同比下滑12%,在造车新势力里排第六,连“蔚小理”的零头都赶不上。更扎心的是,卖一辆车亏一辆——有业内人士爆料,哪吒单车亏损至少5000块,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你说这不扯吗?前几年靠融资“输血”还能撑着,现在融资寒冬一来,资本爸爸们都捂紧了钱包,那些靠“借钱过日子”的车企,可不就现原形了?

不光哪吒,这两年新能源车企被“冻结”的新闻还少吗?某车企老板股权被冻3亿,某车企工厂设备被查封,某车企连员工工资都拖了三个月……以前是“车企老板开庆功会”,现在是“车企老板开债权人大会”;以前是“融资几百亿上热搜”,现在是“被冻几十亿上热搜”。这哪是“新能源革命”?这分明是“新能源渡劫”!

三、为啥偏偏是“销售公司”?哪吒的命门早就被掐住了!

可能有人会问:“车企那么多资产,为啥法院专挑‘销售公司’冻结?” 这你就不懂了——销售公司是车企的“现金奶牛”,更是“命门”。尤其对哪吒这种主打低端市场的车企来说,销售公司的重要性堪比心脏。

哪吒的车,大多卖8-15万,这个价位的消费者最看重啥?性价比、售后、网点多不多。所以哪吒必须靠销售公司铺渠道、搞售后、压库存。但问题是,铺渠道要花钱(开店租金、装修、人员工资),压库存要垫钱(先给工厂打款提车,再卖给消费者),售后要贴钱(质保、维修成本比高端车还高)。这些钱从哪儿来?要么靠融资,要么靠销售回款。

哪吒又被冻20亿!全资销售公司成“法拍品” 造车新势力扛不住了-有驾

现在融资断了,销售公司又被冻结,等于“两头堵死”。经销商拿不到车(销售公司没钱给工厂打款),消费者不敢买(怕车企跑路售后没保障),门店员工天天催工资(销售公司账上没钱发)。这就形成一个死循环:越卖不动车越没钱,越没钱越被冻结,越被冻结越卖不动车。

更绝的是,众联天下是哪吒“全资控股”的销售公司——啥叫“全资控股”?就是哪吒说了算,左手倒右手,钱从车企到销售公司,看似方便,实则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现在篮子被法院端走了,鸡蛋不就全碎了?你看人家比亚迪、吉利,销售渠道要么自营要么加盟,分散风险;哪吒倒好,把所有销售回款都集中在一个公司,这不等于给法院递刀子:“来,冻我!往死里冻!”

四、消费者别傻了!买车前先查查车企“冻没冻”,不然哭都没地儿哭

说到这儿,咱得给想买新能源车的朋友提个醒:千万别只看广告多响、门店多亮,先查查车企有没有“股权冻结”“资产质押”“诉讼纠纷”这些负面!不然你刚交完钱,车企就被法院“冻”上了,车提不到、钱退不回、售后没人管,哭都没地儿哭!

前阵子某新势力车企“停摆”,几百个车主付了钱拿不到车,去门店维权,结果老板跑路、员工解散,门店空荡荡的只剩几张海报。还有车主刚买完车,车企就被申请破产,想去修个车,4S店都关门了,零件都找不到。这种事儿,这两年还少吗?

所以买车前,上“天眼查”“企查查”搜一下车企名字,看看有没有“股权冻结”——如果一家车企连销售公司股权都被冻了,那说明它离“断粮”不远了;如果一家车企被冻了不止一次,那基本可以判定:它快“冻僵”了,随时可能“凉透”。咱老百姓挣点钱不容易,买车是为了方便,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对吧?

五、新能源行业“淘汰赛”开始了!能活下来的,要么有爹,要么有矿,要么有绝招

其实哪吒这事儿,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它给整个新能源行业提了个醒:“烧钱游戏”玩不下去了,该醒醒了!

以前是“百车大战”,不管有没有实力,先融钱、扩产、铺渠道,赌的是“行业红利期能捞一笔”;现在是“淘汰赛”,谁能活下来?我看就三种:

第一种,“有爹的”——比如问界(华为爹)、极氪(吉利爹)、智己(上汽爹),传统车企背书,要钱有钱、要技术有技术、要渠道有渠道,就算亏几年,爹也能兜着;

第二种,“有矿的”——比如比亚迪、理想,自己能赚钱,比亚迪靠电池外供+规模效应盈利,理想靠高端SUV单车利润高,不用靠融资续命,腰杆硬;

第三种,“有绝招的”——比如特斯拉(自动驾驶+超级工厂)、蔚来(换电+用户运营),有别人学不来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模式,能靠差异化活着。

那哪吒呢?它有啥?爹不疼(360自己都自顾不暇,哪有空管它),矿没有(销量下滑、单车亏损),绝招……好像除了“价格低”,也没啥拿得出手的。照这架势,别说“三年前三”了,能不能保住“哪吒”这个名字都难说。

其实不光哪吒,现在很多二三线新势力都在“悬崖边”晃悠:有的靠裁员降本,有的靠卖工厂求生,有的甚至偷偷把总部大楼抵押了。以前行业好的时候,大家比谁融资多、谁门店多;现在行业差了,大家比谁活得久、谁先“断气”。这哪是“造车”?这分明是“荒野求生”!

六、最后说句大实话:造车不是“过家家”,别再拿消费者当“韭菜”了!

说到底,哪吒汽车20亿股权被冻,看着是“个案”,实则是新能源行业“虚火退去”的必然结果。前几年资本疯狂涌入,把新能源赛道炒成了“泡沫”,好像只要造辆车就能赚钱,结果呢?除了少数头部企业,大多数车企都在“赔本赚吆喝”,靠融资续命,把消费者当“韭菜”,把投资人当“冤大头”。

现在泡沫破了,融资难了,法院的“冻结令”就成了“照妖镜”——谁在真造车,谁在玩资本,一照一个准。那些还在硬撑的新势力,与其天天想着“融资讲故事”,不如老老实实把车造好、把售后做好、把成本降下来。毕竟消费者买的是车,不是你的“PPT”;投资人投的是未来,不是你的“画饼”。

最后劝哪吒一句:20亿冻结不是末日,要是能趁这个机会“断舍离”——关掉赔钱的门店、砍掉滞销的车型、把钱花在研发和品控上,说不定还有“翻盘”的机会。要是还想着“拆东墙补西墙”,那下一次上热搜,可能就不是“股权冻结”,而是“申请破产”了。

至于咱普通人,记住一句话:买车前先查“冻结”,投资前先看“现金流”。这年头,保住钱袋子,比啥都重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