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领程更名后销量骤降,张志勇三年内冲刺IPO能否成功?

广汽日野,这名字听着就带着点儿舶来品的味道,当年也算得上中日“联姻”的样板戏。

可如今,它改头换面成了广汽领程。

这番更名,可不只是换个招牌那么简单,里头门道不少。

那销量数据,瞅着就让人心里发毛。

2024年,广汽日野连带着合创汽车,一年才卖了区区几千辆,同比直接跳水八成多。

今年头仨月更惨,加一块儿就那么几百台,跌幅依旧“高歌猛进”。

这光景,搁谁都得挠头。

广汽自不能袖手旁观。

先是祭出增资控股的大招,不动声色地削弱了日方的话语权,把主导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紧接着,干脆利落地改名,连“日野”俩字都弃之如敝履,巴不得跟它划清界限。

这手腕,够决绝。

有人或许要问,何至于此?

难道“日野”这块牌子,在咱们中国消费者这儿就这么不灵光?

或许,广汽盘算着,与其背着一个日渐式微的合资品牌,倒不如另起炉灶,单打独斗。

毕竟,眼下新能源商用车可是炙手可热的赛道,谁不想抓住机遇,豪赌一把?

新官上任的张志勇,履历也颇为丰富,之前在广汽本田摸爬滚打过,对汽车行业也算是门儿清。

他坦言,广汽领程还是个“小本经营”的主儿,得精打细算,争取用别人三分之一的成本,把产品搞出来。

这话儿,够实在,也挺接地气。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张志勇还放出风声,广汽领程计划在三年内启动IPO。

这胃口,可真不小!

一个刚更名,销量还陷在泥淖里的公司,就敢扬言要IPO,这是胸有成竹还是虚张声势?

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细细琢磨。

一方面,商用车市场已是沧海桑田。

过去靠燃油车一统江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广汽领程更名后销量骤降,张志勇三年内冲刺IPO能否成功?-有驾

如今,新能源、智能化才是制胜法宝。

广汽想趁着这股新势力,重新排兵布阵,也并非毫无胜算。

另一方面,商用车跟乘用车的受众不同,它更讲究实用性和性价比。

日野的品牌溢价,在商用车领域可能并不那么奏效。

反倒是广汽,深耕国内市场多年,对消费者的偏好拿捏得更准。

还有一点,也是绕不开的坎儿,那就是合资模式的痼疾。

不少合资企业,明面上是精诚合作,实则暗流涌动,各怀鬼胎。

外方只想捞金,中方则觊觎技术,双方目标相悖,龃龉不断。

广汽这次直接控股,甚至更名易帜,或许也是想摆脱这种羁绊,更好地运筹帷幄。

当然,前路漫漫,挑战重重。

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早已是红海一片,比亚迪、宇通等老牌劲旅早已厉兵秣马,枕戈待旦。

广汽领程要想突围而出,光靠开源节流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拿出硬核的产品和颠覆性的技术。

归根结底,广汽的这番运筹,也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一种转型:从亦步亦趋到自主创新,从仰人鼻息到自力更生。

过去,我们靠合资来汲取经验,如今,我们有底气单枪匹马闯天下。

只不过,这“单枪匹马”的路,注定充满荆棘。

需要倾注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更需要对市场有着洞若观火的敏锐度。

广汽领程能否旗开得胜,三年后的IPO能否如愿以偿,现在盖棺定论还为时过早。

但至少,他们已经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至于未来会如何演绎,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毕竟,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市场里,谁也无法预知明日的走向。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持续关注,冷静观察,看看广汽领程,能否给商用车市场带来一些鲶鱼效应。

与其说是广汽舍弃了“日野”,不如说是广汽想给自己一个破茧成蝶的机会,一个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重塑辉煌的机会。

这机会,既是挑战,也是憧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