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假期,成都轨道交通系统以2858万人次的承载量,勾勒出城市文旅经济的跃动脉搏。这个打破常规客流预期的数字,既是城市文旅市场1551.6万游客接待量的镜像投射,更是立体轨道交通网络赋能城市发展的鲜活印证。
城市轨道交通在4月30日迎来首个高峰,单日运输量突破823.9万人次。18、19、27号线及有轨电车蓉2号线的客流峰值刷新历史,万盛等33座车站创下建站以来最高进站纪录。这场交通压力测试中,智慧调度系统精准护航,保障日均450万人次的出行顺畅。
春熙路商圈以单日18万人次的进站量登顶商业地标。数据显示,五一期间主要商圈站输送170.76万客流,其中春熙路占据57%份额,交子公园以12.5%紧随其后。东大路站凭借27.9%的客流增长率成为最大黑马,折射出光环购物公园等新兴商业体的强劲引力。消费者平均在商圈停留4.42小时,大源商圈更是以5.28小时成为"最长沉浸式消费空间"。
文旅动脉方面,184.24万人次通过地铁探访城市地标。天府广场站以20.3%占比领跑传统景点,人民公园站35.04%的同比增幅则印证着市民对在地文化的深度探索。8号线串联的东郊记忆站创下单日3.4万客流新高,文艺市集与工业遗存的碰撞成为青年群体的打卡热点。文化场馆的吸引力在停留时长中具象呈现:杜甫草堂站点4.05小时、金沙博物馆3小时以上的驻足,丈量着城市的文化深度。
会展经济与赛事热潮在轨道交通中激荡出特殊频率。西博城站单日进站量破纪录,动漫展与车展的双重加持使其同比增幅达8.4%。凤凰山体育中心的中超赛事则带动九道堰、杜家碾两站163%的客流暴涨,日均1.9万球迷的橙色浪潮在地铁通道中奔涌。
机场枢纽的便捷性在数据中得到印证:18号线36.8万、19号线21.48万人次的运输量,创下双线运营新高。双流机场T2航站楼与成都西站的双重破纪录,佐证着"轨道上的航空港"效率。六天假期内,交通枢纽站点累计服务460.62万人次,同比增长1.5%,"地铁+飞行"的出行模式已成常态。(赵蝶)
编辑:赵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