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荷兰市场中国汽车品牌交付量持续增长,沃尔沃比亚迪领跑,极星和smart微幅下滑,展现中国车企稳步扩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态势

10月的荷兰市场数据看下来,我真有点意外。沃尔沃1600多辆遥遥领先,比亚迪紧跟着399辆增速明显,这俩品牌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而极星和smart反倒降了点,看着数字298和28,明显是掉了档次。朋友王刚发来微信抱怨:smart啥时候能翻身啊,能不能别一直跌。他是在荷兰小城市做二手车生意的,一边吐槽我一边说,其实smart得换个活路,啥都得适应这市场节奏。说实话,smart那个老产品周期长到让人怀疑它是不是停产了。

这个销量榜单,不光是数字游戏,它背后折射出中国车企出海的复杂故事。沃尔沃没错,它的基因就是那种扎实、安全、稳重的北欧风,适合荷兰这种对品质和安全要求较高的市场。它的供应链很成熟,零部件像拼积木一样严丝合缝,这又让我想到研发组长刘工那会跟我说的,汽车研发流程就像做饭,一道菜的材料新鲜不新鲜,火候掌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这盘菜能不能端上桌。沃尔沃控制得好,所以量大质优。相比之下,比亚迪像刚学厨艺的年轻厨子,虽然有时火候掌握不到位,但速度快,敢创新,做出来的菜能吸引新食客。

2025年10月荷兰市场中国汽车品牌交付量持续增长,沃尔沃比亚迪领跑,极星和smart微幅下滑,展现中国车企稳步扩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态势-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10月小鹏交付增长翻倍,从88涨到176辆,挺让人眼前一亮。小鹏这波动作主要是加强渠道建设和用户体验升级,尤其针对北欧用户的个性化定制,算是偷跑了不少用户心态。渠道方面,学过供应链管理的朋友总说,海外扩张就像国际象棋,步步为营,每一步都得算好未来几回合。小鹏显然走出了一些实效的招数,不像早年另一些车企盲目追求销量,渠道体系不稳,结果库存一堆。

至于极星和smart小幅下跌,我倒觉得不全是产品问题。极星298辆相比9月348,差不多是15%左右的回调,可能是年底计划调整或者某些激励政策消失导致。smart的销量跌得更明显点,从35降到28,可能跟它产品较老,同时面临电动化技术升级瓶颈有关。聊起电动车技术,我有个同事说过,电池成本百公里大概加了十几块钱,这成本上去了,消费者肯定要掂量掂量。smart可能就是这种边缘成本略微被蚕食的例子。

2025年10月荷兰市场中国汽车品牌交付量持续增长,沃尔沃比亚迪领跑,极星和smart微幅下滑,展现中国车企稳步扩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态势-有驾

我想起一个小细节,朋友林姐刚买了辆极氪,给我发微信说:这车开起来,续航稳定,换电池比我想象中方便多了。这些细节决定用户口碑。极氪161辆略微上涨,相比零跑和名爵160和158保持平稳,小品牌还算扎实。供应链这事儿说白了就像打牌,手上的牌好不好,能不能打出好牌,关键还得看厂家的稳定性和供应链上下游协同默契。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到市场数字上。10月榜单里最有意思的是蔚来和它的子品牌萤火虫。主品牌19辆不温不火,子品牌9辆涨幅明显,虽然数字小但趋势好像有点戏。拿蔚来来说,人家在研发端投入大,有专门做轻量化和智能化的小团队,我猜(样本少,不确定)萤火虫是试水更年轻市场或低价市场的尝试。是不是蔚来准备多线作战,防止单一打法碰壁呢?

我想聊聊渠道差异。领克和捷酷分别卖了158和81辆,价格区间差不多,但操盘模式截然不同。领克主打的是线下体验和服务,捷酷则借助线上直播卖车。渠道不同,用户体验的差距直观。某经销商说:领克的客户进店几率远远高于捷酷,买车后服务满意度也高,解释了销量增长的秘籍。这和用户心理的解读有关,有时候人不是光看性价比的,买东车,更看能不能交流顺畅,能不能被听懂。供应链和研发流程决定了产品,而渠道和用户心理决定了销量。

2025年10月荷兰市场中国汽车品牌交付量持续增长,沃尔沃比亚迪领跑,极星和smart微幅下滑,展现中国车企稳步扩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态势-有驾

这里我不得不自我更正。开头说沃尔沃和比亚迪就像打了鸡血,看起来有点夸张。实际沃尔沃的涨幅更多是老客户续订和换代拉动,没有太激进的市场扩张计划,比亚迪的增长则是稳扎稳打,一点点蚕食份额。其实这背后有供应链的稳定性撑腰。沃尔沃因为在欧洲有本地工厂,零件配件到货速度快,这种本地化供应链优势不是简单数字能讲明白。

有没人注意过?东风和岚图的增长,也很有意思。东风62辆比9月33几乎翻倍,岚图从3到7辆虽小,但增速惊人。我随手算了一下毛估估的保有成本,东风这种国企背景的车企,凭借生产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能打出一种低成本但性能可靠的组合拳。相较国外品牌同价位车,东风和岚图给出的售价区间更亲民,同时附带不少本地化服务。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国货良心小车?感觉它们还没被市场充分挖掘。

2025年10月荷兰市场中国汽车品牌交付量持续增长,沃尔沃比亚迪领跑,极星和smart微幅下滑,展现中国车企稳步扩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态势-有驾

跳开点,这让我想起去年和朋友讨论车企出海,他说: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其他品牌,而是那个‘还没买车’的人。这话挺有深度。你觉得现在的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是不是还没真正打动那些潜在用户?技术和渠道以外,情感连接也是门大学问。

看这数据,我不禁好奇:极星未来会不会调整策略,smart有无可能彻底翻身,还是只会继续萎缩?还有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小品牌,岚图、捷酷,未来会不会冒出头来?最关键的是,面对这样一个多品牌、多阵营的格局,每个车企怎么找到自己的节奏,搞清楚用户最想要啥,才是真的考验。

2025年10月荷兰市场中国汽车品牌交付量持续增长,沃尔沃比亚迪领跑,极星和smart微幅下滑,展现中国车企稳步扩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态势-有驾

你会愿意为一款技术中规中矩但服务贴心的国产车买单吗?在这波出海浪潮里,中国车企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让人安心、真实的变化?总觉得这答案,市场还没把它说完。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