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挥刀砍掉2万个饭碗,这消息着实让人倒抽一口凉气。
想当初,它只打算动9000人的奶酪,现在直接翻番还多,占了员工总数的近乎六分之一。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背后牵扯的是多少家庭的柴米油盐,多少人的职业生涯猝不及防地被迫按下暂停键。
或许有人会轻飘飘地说,商场如战场,适者生存嘛。
但问题是,日产沦落到这步田地,真是纯粹的市场选择吗?
还是说,它自身也难辞其咎?
官方说辞是,联姻告吹,外加财务吃紧,预计2025财年要亏掉7500亿日元。
而且,债务缠身,光是2025和2026年,分别就有16亿和56亿美元的债务要到期兑付。
要是融不到新钱,或者没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那可就麻烦大了。
但细究起来,日产的窘境,难道是凭空冒出来的吗?
怕是更多的是积重难返。
早年间,日产靠着舒适性这块金字招牌,的确收割了不少拥趸。
可坏就坏在,当新能源的东风劲吹之时,日产好像反应慢了半拍。
瞧瞧它的外观设计,内饰格调,早就out of fashion(过时)了。
更要命的是,拿得出手的新能源车型乏善可陈,自然就抓不住年轻人的眼球。
这就好比,别人都在铆足了劲儿攀登,你还停留在原地缅怀昔日的辉煌。
等猛然醒悟,才发现已经被甩得老远。
当然,日产也不是没动过自救的念头。
裁员,只是开胃小菜。
接下来,据说还要对产品线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
但这能不能让日产起死回生,还真不好说。
毕竟,日本企业的行事做派,素来以稳健著称。
这就导致它们在革新的时候,总是畏首畏尾,步履维艰。
这有点像一个病人,明明知道自己身患顽疾,也清楚需要动刀子,但就是狠不下心,总想着保守疗法。
结果,病情每况愈下,最后可能就错失了最佳治疗窗口期。
坊间传言,日产最终可能会被收购。
这种可能性并非空穴来风。
毕竟,在汽车圈,强强联合,抱团取暖,早已司空见惯。
但问题是,谁会愿意接手一个背负着巨额负债,而且转型滞缓的烫手山芋呢?
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
换个角度看,日产的困境,也折射出整个日本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
曾几何时,日本汽车是高品质、高可靠性的代名词,在全球市场叱咤风云。
但眼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以及中国汽车品牌的攻城略地,日本汽车的优势正在被蚕食鲸吞。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症结归咎于“技术短板”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缘由?
比方说,日本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墨守成规,在决策方面的优柔寡断,以及在拥抱变化方面的踟蹰不前?
区区裁员2万人这个数字,就足以敲响警钟。
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问题,更是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的问题。
如果不能及时反躬自省,破釜沉舟,那等待它们的,恐怕就不仅仅是裁员这么简单了。
所以,日产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老实说,我也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留给它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但愿它能抓住这根救命稻草,绝处逢生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