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氏车钩的发明与故事


车钩,作为铁道车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列车得以连接的枢纽。它承担着传递车辆间牵引力和压缩力的重任,确保了列车的稳定与安全。而这一关键部件的发明,正归功于美国人伊利·汉尔顿·詹内,他所创制的詹氏车钩,即我们熟知的火车自动挂钩,为铁路运输的安全与效率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发明背景

早期的火车,其故障多发生在车厢的联接或拆分过程中。那时,车厢之间仅用铁链相连,这种方式不仅故障率极高,甚至有时在火车行驶过程中还会出现脱节事故。因此,人们渴望能对火车车钩进行改进,以简化车厢的联接与拆分操作,并提高其安全性能。

灵感启示

在伊利·汉尔顿·詹内致力于火车车钩改进的道路上,一个日常场景为他带来了突破性的灵感。窗外,孩子们两两相伴,脚抵脚、手挽手地尽情玩耍,他们的动作轻松自如,时而紧握,时而松开,其乐融融。这一幕触动了詹内,他凝神观察,忽然间,一个创新的构思在他脑海中浮现。他深吸一口气,紧紧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灵感:如果将火车挂钩设计成类似十指相扣的形态,岂不是能够轻松地实现车厢的联接与拆分,同时确保其安全性?有了这个想法,詹内立刻着手绘制草图,以期将这一创新付诸实践。

詹内所发明的火车车钩,在历经多年的研发与改进后,终于在1868年4月21日获得了专利权的认可。此后,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在实践中持续精进,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创新设计。五年后,也就是1873年,他的发明再次荣获专利权,这充分证明了其在火车车钩领域的卓越成就。而到了1893年,美国国会更是通过了一项决议条款,明确要求各铁路公司必须采用詹氏挂钩,这无疑是对詹内发明的高度认可与推广。

詹氏车钩与詹天佑

“CoupIer”,这一术语在我国早期铁路材料目录中简译为“詹氏车钩”。由于詹天佑声名显赫,作为我国早期最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的名字与火车挂钩技术紧密相连,导致有人误以为火车自动挂钩技术是他所创。例如,在徐启恒、李希泌合著的《詹天佑和中国铁路》一书中,就有一张火车自动挂钩的照片,标题直接为“詹天佑自动挂钩”。但事实上,詹天佑生前曾公开澄清过这一误解,他诚恳地请求同事们为他解释:“请同事们帮助我解释解释,没有这件事。”后来,在他编著的《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一书中,虽然收录了“詹氏车钩”这一词条,但在音译时,他巧妙地避开了使用“詹”字,而改用“郑”字,将其译为“郑氏车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