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几天在深圳走了一圈,刚好碰到这些无人车的新闻,真是感觉行业像个高速旋转的轮子,转得快得我都跟不上了。
你知道吗?10月份,深圳无人车的运营线路里程环比居然涨了37%,也就是说,比前几个月多出了不少路段。这个数我觉得不能光看百分比,实际路面上,新增的开通面积大概也有十几公里长吧,光是南山、坪山那块,还挺壮观的。尤其是跨区运营,里程从105公里一下蹿到350公里左右,简直像开了挂似的。
我还翻了翻之前的笔记,去年这个时间,深圳的无人车还不过几百台车,算上各种测试车,能正式投入运营的还不到300。现在843台,算上新引进的53台,确实快多了。直观感受是,集中在物流和快递行业的车都越来越多了。比如说顺丰那边,专门用无人车做末端配送,平均每天跑16万公里,光是订单就129万单。想着这些数据,我在想,未来几年这个规模还能不能继续猛增?这个市场不就像个玻璃球,谁敢打他一下,可能就碎了……
其实我还挺疑惑的。这么多无人车跑的东西,车辆维护、突发情况应对,这些公司怎么保证不出问题?毕竟在高速路上突然车子罢工,麻烦大了。多问一句,你觉得目前这行业的供应链,有多稳定?我猜应当估算总成本的20%左右用在零配件和故障维修上,反正比汽车本体要低点,但如果车多了,问题肯定也会成倍增加。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朋友说的,快递车像流水线上的工人,效率只比双手快点。 这算不算对?我觉得还挺对的。物流无人车的单日作业时长8.2小时,平均每天能跑出千万公里级别的单车数,效率比人还高不少。可问题是,车子高速运转,哪天出事故,赔偿和责任划分可就麻烦了。一旦出事,整个行业的信誉就要被拖累。
一个我还搞不清楚的点是:这些无人车的商业价值直接反映在利润上,1112万元的月收入,啥概念?算成平均单价,快递每单大概才不到10元,生鲜更低点。其实我觉得,光靠配送费压榨利润,难免会压力山大。成本节约是有的,比如人工成本降低了20%,但技术投入——硬件、软件、算法——也不便宜。你敢信,深圳那边的无人车硬件成本折算下来,平均一台车的价格还得3-5万元?其实我没细算过,但这就是我估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企业们都在追技术升维。无图自动驾驶方案越来越流行了,据说比依赖高精地图的方案成本低,适应环境也更灵活。从技术层面来看,无图方案意味着不用那么多地图数据,也就是说,一旦遇上扩展新线路或环境变复杂,车辆还能自己感知、调整。
不过你想,如果技术门槛提高了,会不会形成新的壁垒?比如说硬件供应、算法研发这些门坎,可能会让中小企业无门而退。行业集中度恐怕越来越高。资本也在蜂拥试水,大公司、小公司都在布局这个蓝海。 前阵子,深圳邮政宣布投放超百辆无人车,如果能顺利运营,我猜未来国家邮政都可能全线升级。
深圳这场无人车竞赛真的像一场跑步机,奔得越快,变数越多。技术创新、政策监管、供应链、市场需求,哪个都不能掉以轻心。而且,边跑边调整,可能将来真正的未来会长什么样?我总在想,这轮高速发展会不会过去,留下的只有一堆刚刚起步的公司?还是说,谁都没有完全踩到点子上,突然爆发了?
很想知道,你怎么看这个行业的爆发点?或者说,对于这场无人车大戏,你在期待什么样的剧情展开?我觉得,等这些车试用更多场景,能不能真正做到无人全程,才算正式进入成熟。但我还在犹豫,毕竟无人这个词背后,藏着的可是太多难题和折磨。
——
这是个开放的问题,谁知道未来呢?也许,只要多观察点细节,就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端倪。一辆无人车在繁忙道路上停顿一下,调试台的工程师在旁边也很平常。
你有没有注意过,深圳街头那种穿梭的无人车,光是后视镜还没有传统车辆多,就知道它们的尺寸已经在变,小巧得更像个智能伴侣。而且我总觉得,未来如果有个无人车+智慧路灯的结合点,可能会实现点对点精准调度。你觉得呢?是不是我想得太远了点?还是未来就藏在这些微细节中?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