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尼赛思五年四换帅,三年亏30亿,网友:退出中国吧!

各位看官,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汽车圈的“烫手山芋”——捷尼赛思。

这牌子换帅的频率,简直比我等凡人换头像还快!

提到捷尼赛思,可能有些朋友还不太清楚。

简单说,它是现代汽车试图冲击高端市场的品牌,剑指奔驰、宝马、奥迪。

捷尼赛思五年四换帅,三年亏30亿,网友:退出中国吧!-有驾

可惜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有点…骨感。

这不,最新消息传来,捷尼赛思中国区一把手朱江,上任仅仅十个月就卷铺盖走人了!

十个月!

板凳还没坐热,就得另谋高就?

这让我想起《出师表》里诸葛亮那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惜,朱江没能像孔明一样力挽狂澜。

回溯2021年,捷尼赛思第三次高调进军中国,誓要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分一杯羹。

结果呢?

五年光景,CEO换了四位!

先是德国人何睿思,接着是韩国人李哲,在位时间更短,不足一年。

然后是朱江,被寄予厚望,最终也未能幸免。

现在,又换回韩国人来执掌。

这频繁更迭领导层,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是时运不济?还是另有玄机?

咱们不妨细究这几位“短命”CEO的履历。

何睿思,德国人,按常理推断,德国人在汽车领域经验老道,对豪华品牌的理解也应更为深刻。

然而,中国市场自有其特殊性,照搬海外经验未必奏效。

李哲,韩国人,来自母公司,沟通理应更为顺畅。

但或许是文化隔阂,抑或是对中国市场认知不足,不到一年便黯然离场。

朱江,本土干将,履历光鲜,曾效力于宝马、雷克萨斯、蔚来等知名车企,被视为“救火队长”。

捷尼赛思五年四换帅,三年亏30亿,网友:退出中国吧!-有驾

然而,即便如此,也未能扭转捷尼赛思在华的颓势。

这三位高管,背景各异,优势不同,却都未能带领捷尼赛思摆脱困境。

这或许暗示,症结不在于个人能力,而在于捷尼赛思的整体战略与市场定位。

说白了,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遭遇了“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困境。

再来看捷尼赛思的销售数据。

2022年售出1457辆,2023年售出1564辆,2024年至今售出1353辆。

三年总计仅售出4374辆!

这销量是什么水平?这么说吧,可能还不及某些自主高端品牌单月的销量。

更令人唏嘘的是,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还面临巨额亏损。

2023年亏损高达12亿,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过30亿,平均每卖出一辆车,营销费用就高达71万!

这简直是烧钱如流水!而且是越烧越亏!

或许有人会说,捷尼赛思也有其闪光点,比如出色的性能与别具一格的设计。

诚然,捷尼赛思在设计上颇具特色,例如那分体式前大灯,极具辨识度。

性能方面,作为豪华品牌,自然也有一定水准。

然而,在中国市场,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

首先,品牌认知度偏低。

许多消费者甚至从未听闻捷尼赛思,更遑论了解其品牌历史与文化底蕴。

其次,产品线不够丰富。目前捷尼赛思在华仅有几款车型在售,选择范围相对狭窄。

再者,电动化转型迟缓。

捷尼赛思五年四换帅,三年亏30亿,网友:退出中国吧!-有驾

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下,捷尼赛思在电动化布局上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

最关键的是,定价偏高!

以比肩奔驰宝马奥迪的价格,购入一个知名度远逊于它们的品牌,消费者图什么呢?

面对如此惨淡的销售业绩与巨额亏损,市场开始传出捷尼赛思或将再次退出中国市场的声音。

今年三月,捷尼赛思还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将改变全进口模式,启动本土化生产与研发,并计划在三到五年内实现新能源车型的国产化。

如今,高层换帅,国产化进程是否还能顺利推进?这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下,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尤其是豪华车领域,已是一片血海。

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强纷纷积极转型,自主高端品牌也在强势崛起。

捷尼赛思作为一个二线豪华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立足,其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建议捷尼赛思,不如及时止损,果断退出中国市场。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与其在中国市场苦苦挣扎,不如将资源集中于其他更具潜力的市场。

当然,这仅仅是外界的揣测与建议。捷尼赛思最终将作何抉择,我们拭目以待。

但无论如何,捷尼赛思的遭遇,也为其他意欲进军中国市场的海外品牌敲响了警钟:中国市场并非易与之辈!

想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不仅要有过硬的产品,更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灵活的营销策略,以及对中国消费者的深刻洞察。

否则,纵使实力雄厚,也可能折戟沉沙。

捷尼赛思的案例,也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在这个舞台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唯有不断适应变化,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有风险,入局需谨慎!

各位看官,您认为捷尼赛思是否应该退出中国市场?

或者,您有何高见?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同探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