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者,终失剑于水。”
最近车圈甚嚣尘上,倒不是横空出世了什么惊世骇俗的车型,而是拜一种“鬼斧神工”的算法所赐。千真万确,是那种字面意义上的“鬼斧神工”。这事儿缘起问界M9销量节节攀升,羡慕嫉妒恨者,自然不在少数。某位自媒体人士,为了佐证问界整体格调并没那么高,祭出一个“均价戏法”,将几款形制各异的问界车型价格生拉硬拽地加总,再除以4,炮制出一个“均价”。结局嘛,可想而知,被广大网友口诛笔伐,批得体无完肤。
这让我想起幼时演算数学题,最怕的莫过于应用题,因为总有人在题干里设下陷阱。这位博主的行径,恰属挖坑式算法。他把配置悬殊、型号迥异的车辆,简单粗暴地一锅烩,全然罔顾实际销量。这就好比测算一个班级的平均身高,你把姚明和一众豆蔻少年的身高加总,再除以总人数,得出的平均身高对那些小学生而言,有何意义可言?
症结所在,为何要如此这般算计?因为他想论证问界卖得并没那么风生水起,或者说,想旁敲侧击地暗示问界仰仗的是廉价车型跑量。这背后的算盘,其实颇为简单粗暴: 高端品牌就该价码高昂,价廉物美便算不得高端。
这般算法,当真能窥见庐山真面目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品牌真正的均价,得端详它的实际销量结构。卖得最俏的车型,才是左右均价的关键变量。倘若问界M5、M7卖得洛阳纸贵,M9销量平平,那均价势必偃旗息鼓。反之,倘若M9卖到脱销,均价自然水涨船高。
奔驰、宝马的均价又是如何厘定的呢?人家是基于实际成交数据而来,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砸出来的。问界这边呢?用的是起售价平均,这宛如田忌赛马,拿自家下驷去硬碰人家上驷,结果不问可知。
这种“鬼斧神工”算法,并非孤例。在信息洪流的当下,我们每日都被形形色色的数据所裹挟,然而数据本身是客观中立的,要害在于解读数据的人。有些人为了达成某种目的,会刻意择取对自己有利的数据进行分析,甚至不惜曲解数据,杜撰出一种所谓的“真相”。
这让我想起一位故交,他曾在一家公司负责市场营销。为了论证自己的方案卓有成效,他会拣选对自己有利的数据进行剖析,对那些不利的数据则视而不见。结果,方案虽说看起来颇为成功,但实际效用却差强人意。
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一种信息操控。它利用了人们对数据的信任,以及对纷繁复杂信息的认知偏差,从而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它不仅误导了普罗大众,也戕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该当如何应对?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学会明辨秋毫,不要被表面的数字所蛊惑。要多方求证,洞悉信息的真实来源和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要培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轻信盲从。
作为媒体,要恪守客观公正的圭臬,不做任何利益团体的应声虫。要用专业、严谨的态度,还原事件的真相,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作为企业,要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不误导消费者。要用精益求精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尊重。
归根结底,数据是工具,它可以用来建设,也可以用来破坏。关键在于执掌工具的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被虚假的数据所蒙蔽,才能构筑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也许,我们应该多一些对“鬼斧神工”算法的质疑,少一些盲目趋同,才能让真正的好产品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