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十年前那台腾势,如今210公里时速侧翻测试毫发无伤,背后藏着什么门道?
方向盘突然消失了。
这不是科幻片里的桥段,而是腾势Z概念跑车上真实发生的事——取消转向柱,改用线控转向,碰撞时驾驶舱多出14%的活命空间。老司机都懂,出事那一刻,方向盘可能从救命稻草变成催命符。只是这个道理,以前没人敢在量产车上动刀。
说起腾势,可能有人还记得2014年那场发布会。余承东成了全球首位车主,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个选择会成为中国科技圈与汽车圈十年后频繁互动的注脚。那会儿华为还没造车,比亚迪也刚摸到新能源的门道,两家企业家却在“安全即豪华”这个点上达成了某种默契。
现在回头看,这份默契或许不只是说说而已。
车圈有个不成文的测试叫“鱼钩”,就是让车高速急打方向盘,模拟紧急避让。国际标准大概是70公里/小时不翻车就算过关,沃尔沃那些老牌安全标杆也差不多这个水平。腾势的车跑到210公里/小时还能稳住车身,这事传出来时,不少人以为数据打错了。
技术上怎么做到的?据说跟刀片电池的结构强度、云辇系统的实时调节有关系,但具体算法恐怕是各家的看家本事。普通车主不必钻研那些参数,只需要知道一点:高速路上突然窜出个变道的,你猛打方向盘时,车大概率不会甩出去。
说到云辇,腾势Z上那套云辇-M系统有点意思。磁流变悬架这东西不新鲜,法拉利早就在用,但能把响应时间压到10毫秒以内,还配上前瞻识别路况的,目前市面上不多见。简单讲就是车轮过减速带前,悬架已经提前变软了;上赛道劈弯时,它又自动绷紧给你信心。开过老车的人懂,这叫“有灵性”。
去年汽车大会上,余承东那句“卷王”引发了不小的波澜。李云飞回应说比亚迪卷的是技术,不是价格。其实两边都没说错——全产业链控制成本,确实能让电车比油车便宜;但把第五代DM技术的亏电油耗做到2.9升,综合续航拉到2100公里,这活儿也不是砸钱就能搞定的。
市场似乎也在分化。有人就想要比亚迪的性价比,插混省油又没续航焦虑;有人更在乎华为ADS那套智驾体验,愿意为黑科技多掏钱。腾势夹在中间,试图把两头的优势都捏合起来——MPV、SUV、轿车、跑车全品类覆盖,D9拿下MPV销冠,N8L上市订单把服务器挤瘫,Z系列主攻豪华轿车市场。
海外那边,比亚迪、腾势、仰望三个牌子并排开店,主推的卖点还是技术安全。仰望U8的横向移动被外媒称作“中国技术奇点”,腾势D9在东南亚推右舵版时特意强化了电池防水等级。老外或许不懂什么叫“卷”,但他们认得出来哪些功能是真刚需。
线控转向、易三方技术、毫秒级悬架响应……这些词汇听起来很硬核,落到实处可能就是高速爆胎时方向盘不抖、新手也能体验漂移的快感、长途自驾腰不疼。汽车工业发展到现在,大概已经过了拼账面参数的阶段,更多是在细节处见真章。
十年前余承东选腾势时,新能源还是个小众话题。十年后这台车能在210公里时速下稳住车身,中间经历了多少次技术迭代、供应链整合、标准突破,外人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挺明确:当安全不再只是气囊和钢板厚度,而是涉及电控、算法、材料、结构的系统工程时,门槛其实提高了。
开车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噱头大于实质的东西。真正的好车,往往藏在那些不显山露水的地方——比如碰撞时方向盘会自动折叠,比如过坑洼路段悬架比你反应还快。这些体验说不清道不明,但身体会记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