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全新ET5、ET5T 昨日晚间正式上市,整车购买起售价为29.8万元;采用 BaaS 电池租用方式购买,起售价为 22.8 万元,电池月租费用 728 元/月起。新车在设计、空间、智能化等方面,进行了超 500 项的全面升级,两款新车型将于下周内正式开启全国用户的交付。
这一策略在表面上看似延续了新能源车市常见的「加量不加价」打法,但若将视角置于当前行业格局,便会发现,在价格战与技术内卷的双重挤压下,单纯维持价格不变的「增量游戏」,已难以满足市场对「性价比革命」的深层需求。
「加量不加价」的失效
蔚来ET5系列的升级颇具诚意:全系标配高通8295P芯片、4颗英伟达Orin X芯片、33个感知硬件,算力提升至1016TOPS,并新增「跨层记忆泊车」「NOMI GPT大模型」等智能化功能。
这些升级若放在两年前,足以支撑一次「颠覆性迭代」的营销叙事。
但在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类似的配置升级已成为行业标配——极氪007用20.99万元的价格提供8295芯片+双Orin X+激光雷达,小鹏P7i将城市NGP功能下放至22万元区间,甚至比亚迪汉EV荣耀版也通过「电比油低」策略将B级轿车门槛拉至17万元。
消费者对「加量不加价」的敏感度正在消退。
麦肯锡调研显示,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用户购车决策因素中,价格权重占比首次超过品牌与技术,达到38%。蔚来ET5的「加量不加价」,实质是被动跟随行业内卷节奏,而非主动创造价值增量。
「减价革命」的必然
新能源市场的价格战已进入深水区。
特斯拉Model Y通过一体化压铸与4680电池将成本压缩30%,比亚迪第五代DM-i技术使亏电油耗进入2L时代,理想汽车则用纯电解决方案将增程式成本降低40%。
这些技术突破的共同指向是,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与制造工艺革新,实现「减价不减配」的硬性降本。
蔚来ET5的「加量不加价」策略,恰暴露出其成本控制的瓶颈。蔚来仍坚持「换电体系+全栈自研」的重资产模式,导致其成本结构难以支撑更激进的定价策略。这种矛盾在ET5T旅行版上更为突出——其29.8万元的起售价,已与理想L6、问界M5等中大型SUV产生直接竞争,而后者在空间与智能化上具备差异化优势。
市场真正需要的,是超越单纯价格战的「价值革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