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看到上汽集团10月份45.4万辆的销量数据时,我手里的咖啡差点没洒出来。你说巧不巧,比亚迪刚刚创下年内销量新高44.17万辆,结果转头就被人家以1.23万辆的微弱差距“绝杀”了。这下好了,朋友圈里那些唱衰比亚迪的段子又开始满天飞了。
作为一个开了12年车、这两年专门盯着新能源赛道的老评测员,我觉得这事儿得好好说说。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第一反应就是“比亚迪不行了”、“神话破灭了”,但话说回来,咱们真的看懂这事儿了吗?
丢掉第一,就是“装不下去”了?
不吹不黑地说,上汽集团能拿下10月销量第一,确实挺牛的。但是吧,咱们得搞清楚一件事——上汽是个啥?人家是国企集团,旗下有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一大堆品牌。比亚迪呢?一个私企,单打独斗。
就像网友说的那样:你拿国家队和私企比,这本身就已经不在一个量级了。这就好比NBA球星单挑国家篮球队,赢了是本事,输了也不丢人啊。
我带着奶爸的角度来说,前两个月刚陪老婆去试驾了方程豹豹5。这车10月单月销量突破2万辆,17.98-21.98万的价格,中大型插混SUV,空间能塞进两个儿童座椅还绰绰有余。当时销售小哥告诉我,订单已经排到明年2月了。结果没想到,刚上市没多久,这车就成了方程豹品牌的爆款。
还有腾势N8L,这个必须得说说。29.98-32.98万的价格,几乎把比亚迪最先进的技术都塞进去了。上市三天,官网直接被挤爆,10月就卖出1071辆。要知道,这可是在只有几天销售时间的情况下啊!
钱都烧哪儿去了?
很多人质疑比亚迪是不是在打价格战、赔本赚吆喝。咱们来看看财报数据:第三季度营收1949.9亿,净利润78.2亿,环比增长23%,毛利率还涨了1.6个百分点。
但是吧,有个数字更吸引我——研发费用437.5亿,同比暴增31%,这钱都快是净利润的两倍了!说句良心话,这波操作我一开始也没看懂,直到我真正上手体验过DM5.0、易四方这些技术,才明白王传福在下一盘什么棋。
上个月我试驾仰望U7插混版,2.0T水平对置发动机,百公里加速2.9秒。关键是NVH控制真的是没谁了——坐在车里,你根本分不清这是插混还是纯电,太安静了!这台发动机刚刚拿下“中国心”十佳发动机大奖,评委会的评价是“突破高性能车布置难题,实现与电同静NVH特性”。
这点我是服气的。要知道,发动机一直是自主品牌的短板,现在比亚迪连水平对置这种高难度发动机都能搞出花来,这背后要砸多少钱进去?
真正的较量在哪里?
简单来说就是——比亚迪从来没把目标放在“车企集团销量第一”这个名头上。人家在乎的是单一品牌的竞争力、技术的话语权、还有品牌向上的突破。
从王朝系列的国民车,到海洋网的年轻化产品,再到腾势的豪华市场、方程豹的个性化越野,最后是仰望这个技术标杆——这个布局真的是层层递进。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一个私企能把产品线铺得这么宽、这么深,靠的是什么?不就是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吗?
有网友说得好:“比亚迪不怕黑!利器握在自己手中!为国人提供九十万个工作岗位!”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企业确实值得尊重。
老图的真心话
这些年我也算是看着新能源市场零起步发展到今天的。当年在4S店卖车的时候,合资品牌动不动就加价、减配,消费者除了忍着也没别的办法。现在呢?秦L这种B级混动车8万多就能拿下,油耗还低得离谱。
有人算过一笔账:日系车如果单纯是油车,没有电机、电控、电池这些成本,价格压到6万都有赚。想想合资车这些年榨了国人多少血汗钱?
作为一个带着老婆孩子到处跑的奶爸,我现在选车就看三点:空间够不够大、油耗低不低、配置厚不厚道。比亚迪这波操作,恰恰把这三点都做到位了。所谓“疲态显现”?我看更像是蓄力深蹲,准备下一次起跳。
话说回来,一个月的销量排名真没那么重要。真正的马拉松选手,从来不在意某一公里的名次,他们盯着的是终点线。比亚迪现在的研发投入、技术储备、品牌矩阵,这些才是决定未来十年竞争格局的关键。
那问题来了——你们觉得比亚迪这波“被绝杀”,到底是真的疲了,还是在憋大招?欢迎车友们留言讨论,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可能每个人需求不一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