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说现在19万9千8就能开走L6 Pro! ”张磊翻着购车合同的手突然停住,“但这行小字写的‘激光雷达月付833’是啥意思? ”销售人员快速解释:“这相当于分期买硬件! 五年后雷达直接送您,车价可是实打实降了5万啊! ”他犹豫了:省下的首付够装修新房,但月供加上雷达租金,压力真的小了吗?
让我们看看理想这份“降价声明”背后的精妙设计:L6 Pro的基础售价被砍至19.98万元,比此前Pro版本直降约5万元。 差价去哪儿了? 答案藏在选装清单里——那颗成本高昂的激光雷达被单独剥离,标价每月833元。 这笔费用需连续支付60个月,累计49980元。
有趣的是,第五年的最后一天,用户支付完最后一笔租金后,车顶那枚激光雷达的产权会自动转移至车主名下。 理想官方文件明确标注:“租赁期满后硬件归属用户,无后续费用”。 这既非传统的硬件买断,也不同于蔚来电池BaaS的无期限租赁,更像一种“带强制储蓄性质的分期付款”。
某新势力产品总监私下算了笔账:假设原版L6 Pro定价24.98万,新方案相当于用户“贷款”5万购买激光雷达,分五年还清且免利息。 但用户李薇质疑:“为什么不能选装? 我郊区通勤根本用不上激光雷达! ”理想对此的回应是:“Pro版全系统一硬件配置,确保智能驾驶体验一致性。 ”
汽车金融分析师王鹏提出尖锐问题:“这真的是服务创新,还是财务技巧? ”他拆解数据:根据理想2023年财报,单车激光雷达成本约8000元。 若以五年租金回收近5万元,企业毛利率超80%。 但理想内部人士反驳:“计算忽略了软件研发摊销和云端服务成本。 ”
二手车市场已浮现隐忧。 花乡市场车商老赵直言:“五年后带‘免费雷达’的L6 Pro更难定价! ”他解释道:买家会质疑服役五年的激光雷达性能折损,而租期内未付清月租的车辆更无法过户。 理想给出的方案是“租约权益随车转移”,但具体操作细则尚不明确。
对比蔚来BaaS模式,差异尤为明显。 蔚来用户王先生表示:“我月付980租100度电池,但随时能去换电站升级,电池坏了不用自己修。 ”理想的激光雷达则固定在车顶,用户既无法升级新款硬件,也需承担维修风险(租期内由理想保修)。
真实车主的选择呈现两极分化。 刚下订的程序员陈宇选择月租方案:“省下的5万够买股票,年化收益超过4%就比分期划算! ”但家庭用户刘女士坚持等标准版:“每天多花27块钱租个用不上的雷达? 不如直接买低配。 ”
保险理赔成为另一争议点。 某保险公司理赔专员透露:“事故中损毁的激光雷达,是按19.98万的车价理赔,还是额外核算硬件价值? ”理想给出的暂行方案是:租期内按全新雷达价值赔付,但需用户补足已使用月份折旧费,具体公式尚未公布。
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张明指出:“行业缺乏硬件产权分割标准。 ”他举例说明:当车辆因事故报废时,雷达租金是否仍需支付? 用户能否索赔残余价值? 这些漏洞都可能引发消费纠纷。
经销商端的反馈更加直接。
值得注意的是,在首批500名选择月租方案的车主中,72%选择了三年以下短贷。 这暗示着用户更倾向“尽快结束月供”而非“享受长期低首付”。
当被问及“为何不直接降价”,理想产品线总裁李想的公开回应耐人寻味:“我们让用户自己决定是否为未来科技买单。 ”然而在竞争对手看来,这更像是绕过价格战的迂回战术。 某品牌营销总监调侃:“把降价包装成金融服务,理想的财商课开到了汽车业。 ”
终端市场的反应正在发酵。 杭州某门店出现戏剧性一幕:三位准车主组成“砍价团”要求门店赠送雷达免租期,最终获赠一年保险。 “反正硬件成本早摊进月租了! ”牵头人王先生笑道。 这种自发议价行为,暴露出消费者对硬件真实价值的再审视。
法律界同样提出质疑。 消费者权益律师周敏指出:“租赁协议中‘期满赠送’属于附条件赠与,若企业中途破产,用户或面临硬件被追偿风险。 ”但理想法律条款明确:硬件所有权转移后不受企业清算影响。
行业内卷已然升级。 小鹏销售开始用“雷达免费更安心”的话术反击,问界则悄然上线“智驾包买断限时75折”。 这场由理想引发的硬件付费战火,正从激光雷达蔓延至芯片、传感器甚至软件服务。
无论结局如何,19.98万的价格标签已刻进消费者心智。 当张磊最终签下合同,他苦笑道:“感觉像买了房,但厨房得另外月供。 ”销售拍拍他的肩:“五年后厨房就是您的了,想想多划算? ”他踩下电门时仍不确定:这究竟是为精明付出的代价,还是为未来提前埋单的开端。
理想这记“降价组合拳”掀起了行业地震。 当消费者开始用计算器衡量激光雷达的月租价值,当二手车商为五年后的产权分割发愁,当竞争对手连夜重写定价方案——这场实验远不止关乎5万块差价,而是把汽车从“一次性买卖”彻底拽入了“硬件订阅时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