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再掀价格战,新能源车市生变局,消费者该如何选择

比亚迪又降价了!这次直接砍到5.58万起,最高降5.3万,简直是在给同行放血。看着那些动辄优惠两三万的车型,我脑子里就一个问题:这到底是让利消费者,还是要把其他车企往死里逼?

三个月内三次降价,比亚迪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价格战。王朝网12款车集体跳水,秦PLUS DM-i直接砍掉1.6万,宋L DM-i降2.6万,汉唐系列也降2.5万。海洋网更狠,海鸥5.58万起,宋PLUS DM-i降3.6万,海豹07 DM-i直接砍掉5.3万。这哪是促销啊,分明是在清仓大甩卖。那些刚原价买车的消费者现在怕是要哭晕在厕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比亚迪再掀价格战,新能源车市生变局,消费者该如何选择-有驾

但细想之下,这场价格狂欢背后藏着多少无奈。王传福说"净利润不是唯一目标",翻译成人话就是:现在不是赚钱的时候,先把市场抢下来再说。1-4月卖了138万辆,看似风光,可离550万的年度目标还差得远。这意味着接下来每个月要卖51.5万辆,比现在多卖13万辆。压力山大啊!于是降价成了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反正比亚迪有全产业链优势,成本控制玩得转。

最惨的是那些二三线新能源品牌。比亚迪这头巨象在池塘里打滚,溅起的水花都能把小鱼小虾拍死在岸上。当海豹07 DM-i降到10.28万时,同级别的竞品还怎么活?这不是市场竞争,这是单方面屠杀。想起当年手机行业的"中华酷联",现在新能源赛道正在上演同样的戏码——只不过这次比亚迪扮演的是当年华为的角色。

比亚迪再掀价格战,新能源车市生变局,消费者该如何选择-有驾

海外市场倒是捷报频传。欧洲销量超过特斯拉,匈牙利工厂投产,这些确实值得骄傲。但看看国内这个修罗场,价格战打到这个份上,最后受伤的会是谁?是那些被迫跟风降价的小车企,是供应链上被压榨的零部件厂商,更是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当所有人都忙着降价保命的时候,谁还有闲钱搞研发?

说到底,这场价格狂欢折射出的是中国制造业的集体焦虑。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创新乏力,最后只能靠价格战续命。比亚迪的困境也是整个中国制造的缩影——规模做上去了,利润却薄如蝉翼;市场份额抢到了,品牌溢价依然可怜。看看特斯拉的单车利润,再看看我们的,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降价容易,涨价难。当消费者习惯了5万多的海鸥,以后还愿意花原价买单吗?当整个行业陷入"不降价就等死"的恶性循环,最终买单的还不是我们自己?这场价格战的终点,很可能是整个行业利润归零的深渊。到那时,再想爬出来就难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