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得是真快,各种新品牌、新技术层出不穷,就像一个高手云集的竞技场。
科技巨头华为的加入,更是给这个市场添了一把大火。
华为没有自己直接下场造车,而是选择和不同的汽车公司合作,一口气推出了问界、智界、享界这三个品牌,大家都管它们叫华为的“三兄弟”。
本以为这三驾马车能并驾齐驱,在市场上大杀四方,但时间走到2025年,我们回头一看,发现这三兄弟的销售情况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有的曾经红极一时,有的却一直不温不火,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普通老百姓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来说说大家最熟悉的问界。
作为华为合作造车的“大儿子”,问界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
在2024年,问界的表现堪称惊艳,全年总共卖出去了将近25万辆车,和前一年相比增长了七倍多,这个速度确实非常吓人。
特别是经过改款的问界M7,凭借着华为强大的智能驾驶系统和比较有吸引力的价格,一度成为市场上的爆款,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卖掉一万八千多辆,让很多竞争对手都感到了压力。
而更高端的问界M9,订单量更是突破了十万辆,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那个时候,买一辆问界,不仅仅是买一辆代步工具,很多人觉得更是支持国产科技的一种体现。
但是,市场变化总是很快。
进入2025年,问界的强劲势头突然就慢了下来。
一月份的销量一下子掉了一半多,不管是和上个月比,还是和去年同一个月比,数据都很难看。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个很重要的导火索,就是围绕问界M7出现的一些关于安全性的争议。
当时网络上有一些讨论,说M7在碰撞测试中A柱发生了变形。
对于大多数买这种家用SUV的消费者来说,一家人的安全是头等大事。
虽然华为的智能驾驶很厉害,能避免很多事故,但万一真的发生了碰撞,车身本身的坚固程度就成了最后一道防线。
这种担心一旦在消费者心里生了根,就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定。
后来,为了丰富产品线,问界又推出了M8车型,定价在三十五万到四十五万之间,本意是想填补M7和M9之间的价格空白。
但没想到的是,这个M8一出来,反而让一些本来打算买更高端的享界S9的客户犹豫了,觉得买个M8也不错,无形之中造成了自家品牌之间的客户分流,让整个产品布局显得有些混乱。
再来看看“二儿子”智界,它的路走得就比较坎坷了。
智界主攻的是纯电动轿车市场,而这个市场恰恰是目前竞争最白热化的地方。
就拿它的第一款车S7来说,是和奇瑞汽车合作的。
在2024年中的几个月里,销量从四千五百多辆一路下滑到不足三千辆。
后来虽然也进行了降价调整,但效果并不明显。
这背后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出在了华为和奇瑞的合作模式上。
华为想主导技术和产品定义,但奇瑞作为一家有深厚底蕴的老牌车企,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生产节奏,不愿意完全变成一个代工厂。
这种合作上的不顺畅,直接导致了智界S7的生产和交付出现了严重延迟。
很多消费者交了定金,却迟迟提不到车,等着等着耐心就没了,热情也退了,最后可能就转头去买别的车了。
这对一个新品牌的口碑和信誉是很大的伤害。
后来智界虽然靠着增程版的SUV车型R7,在刚上市时月销量突破了一万辆,看似有了起色,但好景不长,到了2025年初销量又出现了回落,说明品牌的根基还不牢固。
最后是定位最高的“小弟”享界。
享界走的是高端行政轿车的路线,直接对标的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些传统豪华品牌。
这个想法很大胆,但现实却很冰冷。
它的首款车型S9,在四十多万以上的纯电动轿车这个细分市场里,消费者普遍还是更认可那些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牌子,品牌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价值的象征。
一个全新的品牌想在这里站稳脚跟,难度非常大。
从数据上看,享界S9上市后的市场反应相当平淡,到了2025年2月份,一个月也只卖出了六百多辆,这个成绩对于一款旗舰车型来说,确实有些冷清。
更让一些潜在客户失望的是,有人发现享界S9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在硬件配置上似乎比问界M9还要低一些。
这就让很多冲着华为最顶尖技术来的消费者感到不解和失望:为什么最贵的车,用的却不是最好的技术?
这种心理上的落差,直接影响了它的吸引力。
那么,综合来看,为什么这三个师出同门的品牌,市场表现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市场赛道。
问界一上来就切入了已经被理想汽车证明是可行的增程式家用SUV市场,这个市场需求大,目标客户清晰,所以更容易成功。
智界则进入了竞争最惨烈的二十五万级别纯电轿车市场,这里有特斯拉Model 3这样的标杆,还有小米SU7这样自带巨大流量的新玩家,压力可想而知。
享界则是挑战了一个目前还非常小众的高端行政纯电轿车市场,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去教育市场和培养用户。
其次,和车企的合作深度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问界和赛力斯的合作模式,基本上是华为占据主导地位,赛力斯全力配合生产,双方步调一致,执行效率很高。
而智界与奇瑞、享界与北汽的合作,更像是两个强者之间的联合,合作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考量,这就容易在生产协调、资源分配上产生矛盾,智界S7的交付困难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最后,华为内部的资源分配似乎也存在不均衡。
无论是像ADS 2.0这样的最新智能驾驶系统,还是鸿蒙4.0智能座舱,问界往往都是最先用上的“幸运儿”。
在线下门店的展示上,超过八成的华为店里都摆放着问界汽车,而智界和享界能被看到的机会就少得多。
消费者看得少、了解得少,自然也就谈不上购买了。
同时,消费者的心态也在变化,一开始大家可能因为对华为技术的情怀和信任而买单,但随着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大家也变得越来越理性,会更全面地考量一辆车的性价比、可靠性和综合产品力。
一个品牌如果不能形成自己清晰独特的定位和过硬的产品实力,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地立足。
全部评论 (0)